摘要:四川省税务局以近1。2万人的报名数一骑绝尘,占全省总报名人数的六成以上。一个基层税务岗动辄数百人争抢,而偏远地区执法岗位却连报名者影子都未见。数字背后,是资源集中带来的虹吸效应,还是考生对稳定性的集体追逐?
1。73万人报名,78个职位无人问津。
2026国考报名第二日数据揭示四川考区冷热不均的现实图景。表面增长掩盖不了结构性失衡,一场关于职业选择与公共价值的博弈正悄然上演。
四川省税务局以近1。2万人的报名数一骑绝尘,占全省总报名人数的六成以上。一个基层税务岗动辄数百人争抢,而偏远地区执法岗位却连报名者影子都未见。数字背后,是资源集中带来的虹吸效应,还是考生对稳定性的集体追逐?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某职位吸引701人竞争,招录比达350:1。该岗位要求两年基层经验、多学科背景,工作地点位于双流区。高门槛并未劝退考生,反而成为“精英筛选器”,映射出高端人才向核心城市集聚的趋势。
反观另一边,41个税务基层岗位无人报名,集中在川东北和攀西地区。这些职位多设在乡镇,服务期长、晋升空间有限。即便待遇与城区相当,地理区位已成为决定吸引力的关键变量。便利性压倒一切,公共服务的地域公平面临挑战。
人行四川分行有28个职位零报名,涉及货币政策执行与金融监管。这类岗位专业性强,但公众认知度低,宣传不足加剧了信息壁垒。考生宁愿扎堆已知赛道,也不愿探索潜在机会,从众心理正在重塑报考逻辑。
成都铁路公安局、四川省气象局等系统多个岗位挂零。一线执法环境复杂、值班频繁,气象岗位则需长期驻守高山台站。现代青年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要求提高,传统“铁饭碗”若不能适应新需求,便难逃被冷落命运。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公安局仅2人报名,其职责涵盖机场治安与空防安全。特殊行业公安本应具吸引力,但因,社会知晓率极低。体制内招聘的传播方式滞后于时代,成了隐形门槛。
报名热度差异折射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热门部门并非因使命更重而受青睐,而是因其地处中心城市或具备行政资源优势。职位价值的评判标准,正在由公共责任滑向个人收益最大化。
这种趋势令人不安。当所有目光聚焦于成都主城区,当所有竞争涌向少数几个单位,国家公务员体系所承载的均衡发展功能便可能被削弱。边远地区的治理质量,是否会因招不到合适人才而打折扣?
也有声音指出,冷门不等于无用。统计部门在县域经济监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邮政管理关乎农村物流命脉。冷门岗位恰恰可能是国家战略落地的关键支点,只是尚未被大众认知。
报考行为本质上是一场风险评估。考生权衡发展前景、生活成本与个人适配度,做出理性选择。不能简单指责其“短视”,而应反思为何一些重要岗位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与成长预期。
制度设计亦需回应变化。能否在薪酬之外,强化边远岗位的职级晋升倾斜?是否可建立跨区域轮岗机制,让基层经历成为通往高层的跳板?吸引力不足的背后,往往是激励机制的单一化。
值得注意的是,报名初期遇冷不代表最终无人录用。过去数据显示,大量考生在截止前48小时才提交申请。部分职位可能迎来“逆袭”,但也可能持续沉寂,反映出结构性问题的顽固性。
这场报考潮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个体选择,也映出体制变革的迟滞。我们期待的公务员队伍,不应只是高学历者的聚集地,更应是多元背景、广泛代表性的共同体。
如何让不同岗位获得与其职责相匹配的关注度?如何打破信息茧房,让冷门职位走出沉默?这不仅是招录技术问题,更是公共价值再定位的过程。
当千万人挤向同一扇门时,另一些门却悄然关闭。真正的争抢同一个位置,而是每个位置都能找到它真正适合的人。这条路,还很远。
来源:英明果断蛋糕Yns1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