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两点多,我在床头的手机上刷到一条直播——一个叫“大牛”的人把离婚往事分成几集讲,屏幕右下角跳着“下回分解”的白字,弹幕像雪花一样落下:有人嘲笑,有人感叹,有人跟着他喊着“再来一集”。厨房的水壶在那一刻咝咝作响,我盯着滚动的评论,忽然觉得好像看到了两条平行的
昨晚两点多,我在床头的手机上刷到一条直播——一个叫“大牛”的人把离婚往事分成几集讲,屏幕右下角跳着“下回分解”的白字,弹幕像雪花一样落下:有人嘲笑,有人感叹,有人跟着他喊着“再来一集”。厨房的水壶在那一刻咝咝作响,我盯着滚动的评论,忽然觉得好像看到了两条平行的风景:一个人在卖自己的伤口,另一个人在旁边默默收拾残局。
我先是带着厌恶:把家庭裂痕当连续剧,是在拿孩子当票房。接着心里冒出个问题:是谁把隐私变成了流量机器?平台的算法喜欢悬念和分集叙事——一段没讲完的叹号,比完整的故事更容易把人钩住。几小时内,粉丝数涨了起来,评论区的激烈比当事人的沉默更响亮。这样的机制不是偶然,它在推动创作者把私事改编成可播商品。
再看看被忽略的那一端:孩子们的早饭桌。想象两个儿子坐在餐桌前,父亲在屏幕上讲“我们当年怎样怎样”,孩子的吐司凉了,老师问起家里新情况,班级群里有人转发片段并配上八卦式标题。孩子会怎样理解父母的故事?他们需要的是稳定,不是被放大检视的父母历史。成年人可以用自媒体讲述自我,但未成年人没有选择权,也没有投票权。
我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个别的网红行为,后来明白,它牵连三件事:平台的营利逻辑、公众的窥视欲、以及家庭的情感成本。法律有一定边界。《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和隐私权的规定不是空话,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也受到强调——当家庭故事可能影响孩子成长时,谨慎是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公众在点赞的同时,也在参与对别人生活的评判;平台在推流的同时,也在决定哪些创伤被看见。
解决办法不是简单封杀,也不是放任自流。一个可行的方向是把“家庭内容”纳入更细致的分级管理:直播平台在涉及未成年人或私密家庭纠纷时,设置延时审查、提醒创作者评估影响,并给予受影响家庭咨询与调解入口。媒体素养教育要从课堂延伸到社区,让更多人明白:转发和评论不是无害的动作。对创作者来说,自律应比流量更先行——若故事里有孩子,先问一句:你是在述说,还是在伤害?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检讨自己的反应:同情容易变成道德高地,批评则有时显得冷漠。我曾以为所有公开的痛苦都应被指责,而现在更愿意用一种既不迁就也不嘲讽的语气去看待。有人选择讲述来疗伤,也有人用讲述换取关注。问题不是讲与不讲,而是讲的方式和后果谁来承担。
最后我想说,公共领域的同情不能只靠弹幕维持。我们在消费别人的故事时,能不能留一点余地给那些在镜头之外仍要生活的人?当热度退去,受伤的通常不是账号,而是真实家庭。别把别人的断裂当成你的娱乐。若愿意,评论里少一条嘲弄,多一句“保重”;平台在推送时,多一层审慎;创作者在开麦前,想一想:这场直播,值几个孩子的安稳?
来源:Angel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