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地:产业“四地”中心城市建设“加速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9:52 1

摘要:“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是青海“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任务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又将扬帆启航。

展开“十四五”这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时代画卷,每一个节点都让人铭记,每一处着墨都令人振奋。

这是一段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

“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的重大战略,是青海“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任务和重要抓手。

这是一座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省会城市,西宁深知,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既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提出的工作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宁实践的路径和关键。

市委市政府跳出西宁看西宁,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规划、谋划西宁的未来,用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规划,更加坚定、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全省大局,更加坚定、更加主动有效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市委“每月一地”机制为抓手,推动西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有效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关键支撑作用,成为区域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优势的产业融合地、要素集聚地、服务支撑地、功能承载地、价值提升地、开放引领地和创新策源地。

破题——每月一议 统筹调度

西宁知道,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是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必须要扛牢高质量发展挑大梁勇争先的省会城市首位责任,有难点、有堵点,怎么办?那就创新工作机制,疏通一个个堵点难点。

“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目标具体化、责任具体化、进度具体化、项目具体化下功夫,建立定期研究工作机制,每月一议,统筹调度。”2023年9月,市委主要领导调研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要聚焦推动服务和引领产业“四地”建设,建立“每月一地”研究推动机制。

目标已经明确,还得手里有招,招从何来?

西宁的答案很明确:始终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结合起来,与推动工作走在前作表率结合起来,与扛牢省会城市“五个首位责任”结合起来,进一步理清干的思路、明确干的方法、激发干的动力,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

市委常委会对“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每月一议,统筹调度,形成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关键”、牵头部门“抓统筹、总协调”、责任部门“主动干、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推进格局,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分领域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统筹,专班专项推动,先后研究制定《关于落实中规院建议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的工作措施》《西宁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示范中心城市建设2024年重点任务和2025年谋划思路》《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定期调度检查,确保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注重以上率下,带队拜访国家有关部委和企业,主动争取政策、产业、项目、资金支持,着力在强化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省外区域协作、省域内市州联动等方面重点发力,聚力攻坚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引导资源要素精准高效配置,加快形成更多突破性、支撑性、引领性的成果。

成效——产业“四地”上的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一切发展思路依此谋划、一切发展布局依此展开、一切发展举措依此制定、一切发展成效依此检验——

在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服务基地建设方面,西宁市动作频频,成果斐然。坚持需要什么创新资源,就能找到什么创新资源,一体推进盐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育孵、成果转化,加快盐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创新生态构建。通过建立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项目库,实施了40项盐湖领域科技项目,有力推动了盐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支持9个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的建设,吸引了59名盐湖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加盟,取得了29项科研成果,盐湖全要素全链条中试验证条件已基本形成,为盐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上,西宁市坚持从荷、储两端发力,着力在算电协同示范、绿电溯源认证、建设零碳园区、新型储能项目、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等方面重点突破。紧跟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步伐,建立了省市企联席工作机制,明确了“1234N”总体思路,形成了示范中心城市建设纲要、电力发展转型路径研究等“1+7”成果体系。通过新型储能产业布局研究和新能源资源普查,筛选出了全市近远期新能源可开发总规模为425万千瓦。此外,示范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石头磊办公区“源网荷储”示范项目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日月山、郭隆750千伏主变扩建、330千伏通黄线改接安通开关站工程等关键项目也相继建成投运,湟中区更是成功入选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方面,西宁市坚持以“3+12”工作体系为牵引,以“芯环带”联动融合发展为抓手,打造更多“西宁+”模式,着力在内容、产品、渠道、业态、品质上求突破。通过编制“以旺季带动四季、以四季支撑旺季”和“一芯”服务保障“一环多带”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实施了“云上群加”露营基地、西宁印象等148个重点项目,打造了15条城市“微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同时,高质量举办了薛之谦演唱会、半程马拉松赛等50余项文旅活动,成功培育了“丁香之城”“雪豹之都”等城市特色品牌,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达到3161.8万人次,旅游收入将达到3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25%,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西宁同样不遗余力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聚焦高原高品质,系统推进建设精深加工、集散交易、质量标准、科技创新四个功能中心和牦牛、草莓、食用菌、高原冷凉蔬菜四个单品产业,加快形成支撑高原高品质的标准、品牌、渠道、研发、产品全链条体系。通过推动集散交易平台建设,在省外建立了20余家农产品旗舰店和10处前置仓,青海(西宁)生活馆及供港蔬菜联络基地也正式揭牌运行。青海海沃商贸与97家超市签订了合作协议,130余种高原特色农产品在香港亮相,进一步拓宽了西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实施了西宁特色加工业产业集群等13项工程,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地标认证29个,西宁草莓入选“气候好产品”,冷凉蔬菜成为“节气中国”名特优产品,农畜产品输出量占全省60%以上,为西宁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 施翔)

来源:西宁晚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