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岁,一个刚上初中的年纪,应该是课间追逐打闹、回家写作业、晚上缠着妈妈讲睡前故事的阶段。但那天,在医院的诊室里,一个瘦小的女孩坐在病床上,一脸茫然。她的母亲瘫坐在地上,哭得几乎喘不过气。而桌上的那张检验报告,赫然写着:HIV阳性。
12岁,一个刚上初中的年纪,应该是课间追逐打闹、回家写作业、晚上缠着妈妈讲睡前故事的阶段。但那天,在医院的诊室里,一个瘦小的女孩坐在病床上,一脸茫然。她的母亲瘫坐在地上,哭得几乎喘不过气。而桌上的那张检验报告,赫然写着:HIV阳性。
这种场景,不是电视剧里编的。是真实发生在临床上的事。女孩母亲一遍遍问:“她才12岁啊,怎么会得这种病?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
医生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只说了一句:“这病不是突然来的,只是早期你们没注意这5件事。”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成年人的事,尤其是某些“高风险人群”的专属。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残酷得多。全球范围内,每天都有数百名儿童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其中不乏婴幼儿和学龄儿童。
国内的数据虽然相对较低,但也并非零星个案。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因信息闭塞、医疗资源紧张,以及性教育缺失,孩子们感染的几率就被悄悄放大了。
这个12岁的女孩,就是在一次术前常规体检中被发现了感染HIV。她没有输过血,没有手术史,更没有性接触的可能。唯一的线索,是她从小体弱,总感冒,反复发烧,身上偶尔还长皮疹。但这些看起来很“日常”的小毛病,背后却藏着一颗定时炸弹。
很多人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孕妈妈本身是HIV阳性,会在怀孕、分娩甚至哺乳过程中,把病毒传给孩子。
有些妈妈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感染。尤其是一些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女性,婚前没有筛查,孕期也没做系统检查。等孩子生下来,病毒早就跟着一起“出生”了。
这些孩子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只是体质差一点、抵抗力弱一点,甚至长期被误诊为“过敏体质”或者“反复感冒”。如果早在产检阶段做个HIV筛查,就能及时阻断母婴传播,孩子完全可以是健康的。
临床上,医生最怕看到那种“体弱多病”的孩子,却从没做过系统检查。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免疫力低,吃点补药、打点营养针就行。但他们不知道,有些“免疫低下”不是天生的,而是病毒在慢慢蚕食身体。
像这个女孩,从小就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扁桃体动不动就发炎,打完抗生素好几天都不退烧。这种情况其实很典型,是HIV早期的免疫功能下降表现。如果家长早点警觉,查个免疫六项,或者做个病毒筛查,也许这个结果可以提前三四年知道。
虽然听起来残酷,但现实是,一些儿童感染HIV的途径并非母婴,而是遭遇性侵。这不是个别案例,而是真正存在于我们社会的黑暗角落。
有时候,是熟人作案;有时候,甚至是家族内部的隐秘暴力。而孩子因为年纪小,不懂得表达,也不敢告诉大人。直到身体出问题,医生一查,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如果孩子从小接受过正确的性教育,知道什么是“隐私部位”、知道被触碰时要说“不”,也许能早点求助。但很多家庭觉得“孩子太小,说这些不好”,结果却是孩子连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都没有。
除了性传播和母婴传播,HIV还有一个被忽视的传播方式,那就是通过不规范的医疗操作。比如一些黑诊所的小手术、纹身店的不洁针具、甚至一些不正规牙科的器械消毒不完全。
有家长带孩子去打“增强免疫力”的针,场所不正规,器械重复使用。看似是为了“增强体质”,结果反而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一个细节经常被忽略:艾滋病毒虽然在体外不易存活,但只要有破损的皮肤接触到含病毒的血液或体液,感染的可能性就存在。
这个女孩在确诊前的半年,体重突然掉了六斤。家长以为是“长个子”,或者“太挑食”,还特意做了营养餐,天天炖骨头汤。但不论怎么补,她还是瘦,脸色越来越苍白,整个人总是打不起精神。
HIV感染后,病毒会直接攻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也会对骨髓造血功能造成影响。所以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不明原因的贫血、体重下降、胃口变差等。
这些症状看起来不重,时间一长才发现问题大了。医生提醒:如果孩子连续三个月体重下降超过10%,或者贫血反复不明原因,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
现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已经很成熟,只要能早期发现、规范治疗,HIV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但关键就在于“早”。
遗憾的是,大多数儿童感染者被发现时,病毒已经在体内“安家落户”,免疫系统损伤明显。错过了最佳干预期,治疗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
孩子不会表达,也不懂得保护自己。他们的健康,全靠大人那双眼睛,能不能看出异常、早一点行动。
这位母亲,哭得很崩溃,但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在儿童健康这件事上的集体迟钝。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富珍,陈志.儿童HIV感染的流行病学概况与防治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10):1601-1606.
[2]李娜,周玉玲.母婴阻断在艾滋病防控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9):1987-1990.
[3]刘志强,黄小花.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6):450-454.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