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年这时候,麦苗都冒齐了绿尖,今年倒好,地都犁不动!”山东农户李文田蹲在湿漉漉的田埂上,手指捻着泡软的泥土,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身后,一片片冬麦田被雨水浸透,全省8800万亩冬麦播种区,正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棘手的播种难题。
山东冬麦遇“半个世纪最晚播”!农科院专家六大“救命招”,帮农户抢回收成
“往年这时候,麦苗都冒齐了绿尖,今年倒好,地都犁不动!”山东农户李文田蹲在湿漉漉的田埂上,手指捻着泡软的泥土,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身后,一片片冬麦田被雨水浸透,全省8800万亩冬麦播种区,正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棘手的播种难题。
15日的发布会上,省农科院专家李升东一语道破关键:“这场雨下得又大又久,超出所有预判,晚播已成定局,现在要做的不是慌,是找对法子‘抢’!”常年扎在田里的他,掏出随身的笔记本,边画示意图边拆解“救命方案”,每一招都贴紧农户的耕种场景。
选种是第一关。“孩子穿衣看天气,麦种选种看时节!”李升东掏出两把麦粒对比,圆润饱满的种子比细长的存活率高两成,“优先选矮秆、爱长侧枝的品种,生长期短还能多结穗,晚播了也能跟上长势。”
播种量得“精准控”,绝非越多越好。“别学去年瞎撒种,要像撒芝麻似的,一撮一撮控着量!”他强调,从霜降开始算,晚播一天就每亩加二两种子,但总量绝不能超40斤,“最忌急脾气老乡抢墒情,机器一压,湿土变‘水泥板’,麦芽根本钻不出来!”
播前看土、播时控深也有讲究。现场技术人员用铁锹翻出一层土,攥成团、一捏就散,“这湿度才对路!”李升东伸手比出三指宽,“用带碎土滚轮的播种机,播深就按这个数,麦芽才能像小竹笋似的,稳稳往上冒。”
施肥要兼顾“壮根”和“抗寒”。他指着田埂边发黏的玉米秸秆提醒:“今年秸秆泡了水,容易烂根,得多撒红磷肥当‘营养针’,再每亩加10斤尿素,就像给小麦盖了层‘保暖被’,既能养根,冬天也扛冻。”
深耕难题,新农机来破局。农机手王师傅当场演示新型免耕播种机,机器两头尖的开沟器,在积水田里既能开沟播种,又能顺带排出积水。“丘陵旱地用这个最省事,旋耕、播种一步到位,比老法子省四成水!”李升东补充道。
夜色渐浓,李文田攥着专家手写的技术说明,快步走向拖拉机。“播得是晚了点,但照着这些法子干,收成说不定能补回来!”远处田埂上,农技员操控着无人机,实时监测土壤潮气,为这场特殊的秋播,守好最后一道技术防线。
来源:日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