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5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全国私域电商领域专项整治成效。发布会直指当前私域直播存在的多重乱象,明确下一步监管方向。
2025年10月15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近期全国私域电商领域专项整治成效。发布会直指当前私域直播存在的多重乱象,明确下一步监管方向。
一、私域电商乱象频发,三大突出问题亟待破解
私域直播作为新消费模式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却逐渐沦为部分不法商家的违法“温床”。发布会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当前私域电商主要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虚假宣传花样翻新,不法商家通过伪造“专家人设”、开设“伪科学养生课”等形式,将普通食品、保健品包装成“神药”“神器”,以“一对一咨询”诱导消费,甚至伪造批准文号、冒用认证标志逃避监管;
二是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借助微信群、专属APP等私域载体构建“信息茧房”,通过情感营销实施价格欺诈,专项整治以来查办的4516件涉老虚假宣传案件中,超七成发生在私域场景,涉案金额巨大;
三是违法链条隐蔽性强,形成“线下引流-私域培育-直播转化”的完整违规链条,部分企业通过变更法人、迁移地址等方式对抗核查,且私域内容易删除、证据难固定的特点,为监管执法带来挑战。
截至目前,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已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平台6件、商家24件,累计罚没金额达6876.91万元,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形成强力震慑。上海、广东等地创新执法模式,上海将线下门店认定为独立违法主体,破除“宣传与销售分离”的执法困境,立案查处50余家违规主体;广东核查保健品直播主体7213个、视频39222个,形成有效线索606条,实现全链条打击。
二、多维整治筑牢防线,下一步规范措施明确
针对私域电商乱象,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将从四方面持续发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强化全链条执法,聚焦私域直播平台、商家、生产企业等全环节,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作用;
二是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要求私域载体建立直播内容存档、交易存证系统,对高频投诉商家采取限流、封禁措施,配合监管部门限制违法外部链接访问;
三是完善法律保障,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施行为契机,细化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标准,制定虚假宣传法律适用指引,厘清执法边界;
四是加强消费者引导,重点提醒老年群体警惕情感营销陷阱,理性看待“专家推荐”“神奇功效”等宣传话术,打破信息壁垒。
三、私域电商何去何从?
在监管整治与行业规范的双重推动下,合规已成为私域电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消费模式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两项课题研究,聚焦私域电商合规痛点,启动了“新消费模式与平台经济经营风险分析报告”编制工作,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课题研究团队通过梳理海量案例,精准识别私域电商“虚假宣传”“非法集资”“涉嫌传销”等核心痛点,构建覆盖“准入-运营-售后”全流程的合规评估体系。
《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研究》课题组组长王善文指出,私域电商绝非法外之地,微信群、会员制平台等私域场景的商业宣传,均应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课题组提出的“合规诊断-政策解读-政企对接”服务模式,已帮助多家私域电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
小圈子 + 合规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协作,充分吸收课题研究成果,推动《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构建“监管执法+理论支撑+行业自律”的多元治理格局,让私域电商回归“精准服务、诚信经营”的本质,切实保障消费者与合法经营企业的正当权益。
来源:商品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