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老百姓爱吃的10道传统小吃特色与制作方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7:12 1

摘要: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面条厚边薄棱、形似柳叶,外滑内筋,搭配猪肉臊子或西红柿鸡蛋卤,醇厚鲜香。削面过程极具观赏性,刀片翻飞间面条入锅,堪称 “舌尖上的杂技”。

1. 大同刀削面

特色

中国十大面条之一,面条厚边薄棱、形似柳叶,外滑内筋,搭配猪肉臊子或西红柿鸡蛋卤,醇厚鲜香。削面过程极具观赏性,刀片翻飞间面条入锅,堪称 “舌尖上的杂技”。

历史文化背景

明代已在大同盛行,因地处九边重镇,士兵需耐饥主食,刀削面凭借筋道耐饿的特点成为军粮首选。民间传说明代厨师 “飞刀刘” 凭此技艺入宫献艺,奠定其地位。

制作方法

高筋面粉加温水和成硬面团,醒发 30 分钟;

左手托面,右手持特制弯刀,沿面团边缘削出柳叶形面条,直接落入沸水;

猪肉切丁炒至出油,加葱姜、豆瓣酱炒香,添高汤炖 40 分钟成臊子;

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浇臊子、淋辣椒油,配虎皮尖椒食用。

打卡地点

东方削面 (迎泽街店):平城区迎泽街 118 号,早 7 点起排队,推荐加卤蛋拌食;

二板小南街刀削面:平城区小南街 9 号院,三十年老店,小炖肉臊子胶质浓郁。

2. 浑源凉粉

特色

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凉粉清亮筋颤,搭配豆腐干、莲花豆,浇特制辣椒油与老陈醋,酸辣爽口,是夏日消暑神器。

历史文化背景

源于浑源古城,因北岳恒山香客众多逐渐传开,至今已有 300 余年历史。明清时 “浑源州城凉粉摊,三伏天里客不断” 的民谣广为流传。

制作方法

土豆淀粉加清水搅匀,倒入沸水中边煮边搅至透明糊状;

倒入容器冷却凝固,改刀切成细条;

豆腐干切细丝,蚕豆炸成莲花豆;

碗中放凉粉、豆干丝、莲花豆,加盐水、醋、蒜末、辣椒油拌匀。

打卡地点

小媳妇凉粉 (浑源县店):浑源县永安西街 43 号,悬空寺景区附近,酸辣适中不呛喉。

3. 百花烧麦

特色

死面皮薄如蝉翼,顶端捏成九种花形,内包九种肉馅,浇对应花形果汁,鲜而不腻,形似绽放花朵。

历史文化背景

明代大同作为九边重镇,商旅云集催生精细小吃。慈禧西逃途经大同,在凤临阁品尝后赞不绝口,使 “百花烧麦” 声名远播。

制作方法

精面粉加温水和成死面团,醒发后擀成薄如纸的圆皮;

羊肉、鸡肉等九种肉切丁,加葱姜、花果汁拌匀成馅;

面皮包馅,顶端捏出花瓣形状,入笼蒸 8 分钟;

出锅后点缀对应花瓣造型的果脯。

打卡地点

凤临阁 (鼓楼店):平城区鼓楼西街与华严街交叉口,非遗老字号,配沙棘汁解腻。

4. 大同羊杂

特色

羊头、蹄、肝肠等洗净切碎,加粉条煮制,配花椒、辣椒等调料,汤鲜味浓,油而不腻,冬日驱寒圣品。

历史文化背景

源于游牧民族饮食传统,大同作为农牧交汇地,羊杂做法融合中原调味,宋代《山家清供》中已有记载,是古城冬日街头的标志性美食。

制作方法

羊杂下水洗净焯水,加八角、桂皮煮至软烂,切碎备用;

锅中放羊汤,加粉条煮软,放入羊杂碎;

加葱姜、辣椒、盐调味,煮 3 分钟;

出锅撒香菜,配油旋儿食用。

打卡地点

贺老人羊杂 (古城店):平城区大十字街 18 号,全羊杂配油旋儿,可加土豆粉增滑嫩。

5. 大同黄糕

特色

黍子面蒸制而成,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筋道,“黄、软、筋、香” 四绝,可蘸肉汤或油炸食用。

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可追溯至《诗经》中的 “黍”,许家窑遗址曾发现野生黍子遗迹,新石器时代已为先民主食。大同人视其为 “高升” 象征,婚丧嫁娶必备。

制作方法

黍子面加温水和成面团,醒发 20 分钟;

蒸笼垫湿布,放入面团蒸 30 分钟至熟透;

取出后趁热搋揉至光滑,可直接蘸肉汤吃;

或分成小团包馅,制成油炸糕。

打卡地点

凯鸽酒楼 (振兴街店):平城区振兴街甲 1 号,推荐黄糕蘸过油肉酱汁。

6. 油炸糕

特色

黄糕包馅油炸,外皮酥脆,内馅软糯,有豆沙、菜馅、髓油等品种,“糕” 与 “高” 谐音,节庆必备。

历史文化背景

源于汉代祭祀日月的供品,圆形豆馅糕象征太阳,月牙形菜馅糕象征月亮。新马泰饭庄的髓油糕制作技艺为市级非遗。

制作方法

蒸好的黄糕分成小团,擀成圆皮;

包入豆沙馅(圆形)或木耳鸡蛋菜馅(月牙形),捏紧封口;

胡麻油烧至六成热,放入糕炸至金黄起小泡;

髓油糕需包牛骨髓馅料,制成三棱形炸制。

打卡地点

新马泰饭庄:平城区迎宾街,髓油糕为非遗技艺,外皮起酥明显。

7. 新荣莜面

特色

莜麦磨粉制成,做法多样,推窝窝、抿面等形态各异,搭配羊肉臊子或凉拌料,清香筋道,曾获法国总统蓬皮杜赞誉。

历史文化背景

莜麦耐寒适应塞北气候,新荣区种植历史超千年,明清时为皇家贡品,民间有 “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 的谚语,形容其耐饥特性。

制作方法

莜面加沸水烫熟,和成面团;

取小块面团用手掌推成薄皮,卷成窝窝状入笼蒸 10 分钟;

羊肉切丁炒香,加高汤炖成臊子;

莜面窝窝浇臊子,或拌黄瓜丝、辣椒油食用。

打卡地点

古城莜面村:平城区鼓楼东街,推窝窝技艺表演,配蘑菇豆腐汤。

8. 大同黄烧饼

特色

白面加胡麻油、白糖制成,色泽金黄,香甜酥脆,油多不腻,久存不变味,县级非遗项目。

历史文化背景

源于明代军粮改良,胡麻油的加入使其便于储存,明清时为鼓楼附近的热销小吃,至今仍是本地人早餐首选之一。

制作方法

白面分两份,一份加胡麻油揉成油酥,一份加温水揉成油皮;

油皮裹油酥擀卷,重复三次制成酥皮;

面团包白糖芝麻馅,压成圆饼,刷蛋液撒芝麻;

烤箱 180℃烤 20 分钟至金黄。

打卡地点

鼓楼熟食点:平城区鼓楼东侧,现烤现卖,热食酥脆可口。

9. 大同豆腐粉

特色

豆腐切条与土豆粉同煮,加红油高汤,香辣可口,价廉物美,是老少皆宜的街头小吃。

历史文化背景

相传为清末贫苦老人发明,将剩余豆腐与粉条同煮,后经改良流传至今,成为大同市井饮食的代表。

制作方法

豆腐切细条,用盐水腌制 10 分钟;

锅中放高汤煮沸,加土豆粉煮软;

放入豆腐条,加辣椒油、花椒粉、盐调味;

煮 5 分钟,撒葱花、香菜出锅。

打卡地点

老柴豆腐粉:平城区南环路,祖传配方,豆腐筋道有豆香。

10. 大头麻叶

特色

油炸面食,四个头均匀膨空,外脆里嫩,色泽金黄,芳香可口,是大同早餐常见小吃。

历史文化背景

源于北方炸食传统,明代大同作为商贸重镇,麻叶因便于携带成为商旅零食,鼓楼附近的老字号传承至今。

制作方法

白面加温水、酵母发酵成面团,醒发至两倍大;

面团擀成薄片,切成菱形,中间划两刀;

油温七成热,放入面片炸至膨起金黄;

捞出控油,趁热食用最佳。

打卡地点

鼓楼熟食点:平城区鼓楼西侧,现炸现卖,外脆内软。

来源:咋吃嘛嘛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