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生源外流、资源紧张等普遍困境,县中面临着振兴挑战。萧县中学紧密契合《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核心要义,通过系统性变革,探索出了政策落地实践的可行路径。
由于生源外流、资源紧张等普遍困境,县中面临着振兴挑战。萧县中学紧密契合《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核心要义,通过系统性变革,探索出了政策落地实践的可行路径。
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积极响应《行动计划》中“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要求”。学校打造的校园科技开放日品牌,将抽象科学转化为可感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构建了“科技+人文”的立体育人场域,学生的深度参与、科技社团的活力展示,与校史中“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相结合,传递出多元化的育人理念。此举不仅重塑了学校品牌形象,更是对《行动计划》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具体实践,实现了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模式转变。
与此同时,学校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核心位置,精准对应《行动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学校一方面积极“借外力”,与高校合作搭建高位发展通道,通过师资培训、虚拟教研等方式,有效弥补县中的教研短板;另一方面着力“强内功”,大力实施“名师工程”与导师制,构建校内教师发展生态。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不仅稳定了队伍,更培育了本地的学科领军人才,带动了县域学科共同体的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生源竞争的严峻现实,学校变被动为主动,招生策略的转变体现了《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招生管理改革”“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精神。学校将招生工作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提前部署、建立线上沟通渠道、组织实地探校、精准展示办学特色与成果等举措,主动向社会传递学校多元化、特色化的形象。这种积极的品牌传播,旨在扭转社会固有认知,从源头上为改善生源结构创造条件。
纵观学校的探索,其核心在于整体性的振兴思维。它并非零敲碎打地修补,而是将特色定位、师资建设、品牌传播等环节串联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一实践路径,生动诠释了《行动计划》所倡导的通过综合施策、激发内生动力来实现县中整体提升的战略意图。(付建军)
来源:萧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