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突然接到姐夫王秉钧先生从古扬州发来短信,嘱我为他的新著《齐家宝典——闫氏家族纪事》作序。此时,窗外的古槐正将积攒一冬的能量,化着枝干返绿、芽苞含翠的春景,开启了一个新的生长年轮。
乙巳清明,天朗气清。
我突然接到姐夫王秉钧先生从古扬州发来短信,嘱我为他的新著《齐家宝典——闫氏家族纪事》作序。此时,窗外的古槐正将积攒一冬的能量,化着枝干返绿、芽苞含翠的春景,开启了一个新的生长年轮。
素笺在案,笔尖却沉重如铅。
我这个久居城市的后生,能否以寸铁挥毫,为这本反映赣榆闫氏的春秋史话披红着彩,将其推向读者的眼前呢?思虑及此,心中不免忐忑。然秉钧兄的鼓励,却如春日惊雷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你是闫氏家族中的才子,写序的事,非你莫属。”家族史非帝王将相之专利,亦非青灯古卷之专属,乃万千生民在天地间留下的跫音。作为闫氏家族的一员,能为闫氏家族史话《齐家宝典》作序,何其幸哉!
秉钧兄出生书香门第,得耕读传家之底蕴;青年行伍出身,得精忠报国之伟志;退役后结缘文化事业,铸文以载道之诗魂。军旅淬钢骨,文墨润心田。堪称文武兼备之才。今天,他又以赤子之心扛起书写家族史的如椽巨笔,通过一年多时间的采访和写作,终于推出了一部近20万字的鸿篇巨制。
展读书稿,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我姐姐的陪同下踏遍闫康邑的大街小巷,叩开一扇扇乡亲大门的身影。他将从一个个受访者的口中得来的生活碎片,重新复原,演绎成一篇篇真实感人的精美文字,让读者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一幕幕鲜活的场景和一个个美好的心灵:闫祥伦到爷爷坟前点灯的火光,闫敏家病榻前亲友们的亲切关怀,闫贵伦在雨夜里投入爷爷怀抱时的一声惊叫,闫振英从院墙上扔给邻居家几棵白菜的咕咚声,闫通伦从邻居老奶奶手中接过一碗水饺时的一声谢谢,新社和快上兄弟俩小时候粘知了时的阵阵嬉笑……这些,无不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憾和共鸣。从中,仿佛听到了历史的跫音与时代的潮声相互碰撞的回响。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者以军人的豪情与文人的情怀,为闫氏家族铸就了不朽的纸上游魂。只有文字记载的东西才能流传久远。秉钧兄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美事、善事,堪称我们闫氏家族的大恩人。
闫氏源出姬周,与周文王同源,闫氏家族一直有着高贵的血脉传承。先祖望出太原,经世代繁衍,迁徙各地,支派众多。其中一支于元朝末年,在战乱中播迁赣榆,始祖闫居敬。八世闫名揆一支转迁闫康邑。余系迁居班庄一支后裔。班庄支与闫康邑支同祖同宗,一脉相承。每年清明,班庄支都要派代表赴闫康邑参加扫墓祭祖活动,可想支派之近。
闫氏家族虽无《朱子家训》那样的遗训,却有耕读传家的质朴家规;虽未出孔孟之学那样的高贤,却有泰伯“三让天下”的美好家风。每至年节,族人相聚,不分家境贫富,身份贵贱,大家抱拳相揖,血脉相连的元素便在掌心里暖暖地传递。“同姓一家亲,共饮一溪水。”那种无需明言的亲情,正是家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族中长者摩挲着木匣中盛放的《阎氏族谱》,讲述着阎氏“三让堂”源自姬周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道出了家族史并非帝王家谱的附庸,而是华夏文明在民间的一股股清流。《礼记》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族史正是以血缘为经纬,编织出民族文化的基因图谱。
作者以赣榆康邑闫氏为切片,将家族史熔铸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有哲学的深度、史学的长度、文学的温度和社会学的广度。实属难能可贵。
展卷而读,书中所描写的人、事、景、情跃然纸上。全书八章,宛如八面镜子,映照出家族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溯源篇》追溯闫氏宗脉,从姬周泰伯三让天下到康邑八世祖闫名揆康邑兴业,将家族史嵌入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
第二章《家园篇》以大吴山为翠屏,为青口河为龙脉,以塔山湖为天池,展示出一幅兴修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尤其是老支书闫振基兴建美好家园的火热心肠和现任支书闫振伟带领乡亲治理乡村的利民壮举,让人掩卷难忘;
第三章《亲情篇》中周兰的执着,冯作芝的坚强,以及她们教子有方的生动故事,恰似“孟母三迁”的现代版演绎,处处闪耀着母爱的光芒;
第四章《邻里篇》中《推磨谣》的帮扶余韵、《好邻居》中的友善妙音,正是古训“远亲不如近邻”的当代诠释;
第五章《好人篇》里闫振堂站长的广播情缘,看山老人的山居生活,让人想起《论语》中“君子不器”的高尚情怀;
第六章《事业篇》,从闫书铭的商海传奇到闫臣伦的职场风范,无不折射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
第七章《军旅篇》中的红旗车手闫玉伦和抗洪勇士闫振治,则是源远流长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示;
第八章《学子篇》里闫昭彤、闫星月、闫涛伦、闫琪伦等学子的好学精神,不禁让人想起古贤悬梁、刺股的故事。
每章开头,作者又以一首富有哲理的诗篇导入引领全章,给人一种深邃的哲思和诗意的美感。
这本《齐家宝典》并不是一部冰冷的著述,而是一位长者有温度的娓娓叙说。他说的不只是过去,更是未来。当我们的子孙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翻开他,看到祖先们在泥泞中跋涉的脚印,在岁月中坚守的信念,在平凡日子里世代传承,他们自会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家族的灯火永远在心中燃烧。
老家赣榆的清晨,是从一碗“糊涂粥”开始的。老人常说:“粥要文火慢熬”,家风家训亦然。闫氏家族的新家训开篇写道:“始祖发源太原,世代繁衍四方。吾支立下此训,诫勉子孙向上……”这家训就像那砂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小米粥,不断地给后代子孙的血脉里注入新的优秀的基因。
从书名“齐家宝典”中,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之高。可以想象,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其思绪早已跳出小小家庭的雕甍画栋,飞向了“治国平天下”的浩渺星空。“一屋不扫何能扫天下!”(《后汉书·陈王列传》)扫天下者正是当初倾心于扫一屋的人。请问闫氏子孙们——乃至所有姓氏的子孙们:你那个“家庭小屋”打扫干净了吗?我忽然想起一首红歌:
准备好了吗?
时刻准备着,
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
……
作者文风朴实,真切感人。既有朱自清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的一面,又有汪曾祺清新自然、充满各种情趣的一面。字里行间,总是散发着浓浓的亲情和文化气息。作者独具慧眼,他从舒同为小塔山水库的题字里看到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赣榆”二字的结构里看到了“榆下子贡读文章”的个中妙趣。在他的笔下,普通人的生活,写出了高贵的情愫,平凡琐碎的场景写出了诗一般的画面。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处理,处处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下河网鱼到上山种地,从春节时院中竖起的翠竹,到有娶亲时的闹喜场面,无不透露出浓郁的乡村风情。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书中有关家乡逸闻趣事的描写不禁勾起了我许多儿时的记忆:春天扭柳哨、夏天粘知了、秋天烤地瓜、冬天打雪仗……童年是最令人难忘的。几年前看丰子恺漫画时曾写过一首《致六一:赏丰子恺漫画有感》的小诗,这次读秉钧兄的书稿,有着同样的感受:
上山捉水牛①,下河网鱼虾。
课上思绪飞,课下把野撒。
幼时无忧虑,今刻无片暇。
光阴总虚度,成长似攀爬。
六一年年过,孩童一茬茬。
今日须欢乐,转眼就长大。
成长留年轮,过程体验佳。
虽已逾不惑,童趣难忘下。
注:①水牛,俗名山水牛,是一种昆虫。
掩卷而思,康邑闫氏家族的故事,何尝不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个缩影?从先辈顺着青口河溯流而上的康邑定居,到小塔山水库的移民他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外出打工潮,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家族史与国运民生水乳交融,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长卷。
本书不仅是赣榆闫康邑一个家族的纪事,也是赣榆风土民情的集中展现,更是一段民族发展史的缩影。随着现代社会人员的大幅度流动,闫氏族人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迁徙到了海外。
但是,无论漂泊何方,心中始终有康邑村飘起的袅袅炊烟,有小塔山水库的粼粼波光,更有大吴山顶的滚滚松涛,那就是刻骨铭心的家族记忆。
曾记得在家族谱中,有一段祖先来历的描述:“先世居太原。宋末元起,遂徒居于山东胶州东门,元末兵荒马乱期间,祖讳居敬携带始母庄氏及二子来赣榆朱蓬口,后我支又迁居界车沟村,因家境贫寒由十一世祖进居新河东村。” 族谱描述仅是只言片语,却反映了祖上为生活奔波迁徙的沧桑历程。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槐树是老家最常见的树木,枝叶繁茂,向阳而生。按照当地古风,当一代子孙离开家乡,总会在槐树下驻足,并采下一片槐叶,夹在书页里,尔后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当他们归来时,槐树依然在那里,枝叶如昔,仿佛在说:无论你走多远,这里永远是你的根。
为《齐家宝典》作序,实不敢言文采风流,谨因家族使命所系。愿闫氏后昆读此书时,能闻见先祖在黄土地上的喘息,能触摸到族人在时代浪潮中跳动的脉搏,让“三让堂”的家风更加温润而又刚健。
撰写此序恰逢周末,北京天气预报说有10级以上大风,两个孩子一同在家。我有意让孩子们了解了家族渊源和发展历史,也想听一听他们有什么想法,没想到姐弟俩给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我想这也许是“耕读传家”基因传承的缘故吧。愿吾族后世子孙,既能守先人之正气,又能开时代之新风,续写赣榆闫氏的精彩华章,让他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搁笔之际,耳畔响起一阵旋律,依稀感觉:我从槐乡来,撷着槐花宝,热血涌心间,开心手舞蹈……
乙巳年清明后八日
于北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