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烽火映初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23:16 1

摘要:清晨六点的后黄村,薄雾如纱,笼罩着古朴的红砖墙。我背着相机穿行在蜿蜒的巷陌间,镜头里老榕树垂下的气根随风轻摆,“四目井”的水面泛起细碎涟漪。作为乡镇宣教工作者,我从未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生动的课堂,让我在守护与传承中,读懂了抗战精神的永恒力量。

清晨六点的后黄村,薄雾如纱,笼罩着古朴的红砖墙。我背着相机穿行在蜿蜒的巷陌间,镜头里老榕树垂下的气根随风轻摆,“四目井”的水面泛起细碎涟漪。作为乡镇宣教工作者,我从未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生动的课堂,让我在守护与传承中,读懂了抗战精神的永恒力量。

初到岗位时,我带着在大学里学到的传播学理论,试图用精美的海报、绚丽的航拍视频让后黄村“一夜走红”。精心制作的非遗展演推文发布后,后台数据却始终毫无波澜。村民们面对这些华丽的宣传素材,只是礼貌性地点头,眼神里难掩疏离。直到那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推开了抗战老兵遗孀张阿婆的木门。

老人颤抖着从樟木箱底取出一双布满补丁的布鞋底,针脚间还残留着褐色的痕迹。“这是老头子当年给游击队员送情报时穿的。”她摩挲着鞋面轻声说道,“那时候,我们把情报藏在鞋底夹层,趁着去井边打水的机会交接。”老榕树下,乘凉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华侨先辈如何省吃俭用,将海外打拼的积蓄化作飞机、药品支援抗战;“四目井”旁的石板路,曾见证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情报传递。这些带着体温的故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基层宣教工作的全新认知。

为了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我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场“精神解码”行动。我们组建了由老党员、退伍军人和乡贤构成的“口述历史”采集队,历时三个月走访了全村多位老人。泛黄的日记本、磨损的怀表、带着弹孔的陶罐……这些沉默的老物件,在老人们的讲述中渐渐有了温度。我们将收集到的20余万字口述资料整理成册,在共富工坊设立“红色记忆陈列角”,用华侨捐赠的缝纫机、抗战时期的煤油灯搭建起沉浸式展览空间。

第一个研学团的孩子们睁大眼睛,指着展柜里布满弹孔的陶罐问“姐姐,这就是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吗?”我突然意识到,基层宣教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些凝固的历史重新流动起来。我们将抗战故事与当地的十音八乐相结合,编排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剧;利用VR技术还原当年情报传递的惊险场景,让游客戴上设备就能“穿越”到烽火岁月。在策划“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时,我们特意设计了“情报传递”闯关游戏,孩子们需要破解密码、完成任务,才能抵达终点。看着他们满头大汗却兴奋不已的样子,我更加确信:只有让精神传承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基层宣教是一场“双向奔赴”。一位返乡创业的青年被华侨先辈的故事打动,将自家民宿改造成“红色主题民宿”,每个房间都以抗战时期的重要事件命名;村里的孩子们自发成立“小小宣讲团”,用稚嫩的声音讲述后黄村的抗战往事。这些变化让我明白,宣教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点燃精神火种的过程。

如今的后黄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古戏台上,十音八乐与抗战故事交相辉映;共富工坊里,非遗技艺与红色研学相得益彰。更让我欣慰的是,抗战精神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老匠人在非遗传承中坚守匠心,创业者在乡村振兴中开拓进取,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厚植家国情怀。而我,也从最初的宣传“新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宣教骨干。

暮色中的后黄村,红砖墙被夕阳染成温暖的琥珀色。作为乡镇宣教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岗位虽平凡,却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这里,我用镜头记录历史,用文字传递精神,用行动践行初心。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做一颗扎根乡土的种子,让抗战精神的星火,在后黄村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照亮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来源:梅影疏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