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唐演义2:陇西少年,箭术惊四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5:56 1

摘要:皇帝杨广二次远征高句丽,民夫征发如蚁,尸骸蔽野;开挖永济渠,役丁死伤相枕,怨声载道。中原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待一粒火星,便能将表面的繁华炸得粉碎。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天下已露乱象。

皇帝杨广二次远征高句丽,民夫征发如蚁,尸骸蔽野;开挖永济渠,役丁死伤相枕,怨声载道。中原大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只待一粒火星,便能将表面的繁华炸得粉碎。

然而,远在帝国西陲的陇西渭州城,暂时还保留着一份边地特有的粗粝与宁静。这里没有运河工地上彻夜的号子,也没有东征路上不绝于缕的送葬悲歌,唯有来自河西走廊的风,裹挟着砂砾与草屑,日复一日地吹拂着斑驳的土城墙,诉说着苍凉与坚韧。

城西有一片开阔的校场,地面被踩得坚实,四周散落着箭垛、石锁和磨损的木桩。这里,是城中少年们最钟爱的去处,也是尚武风气的缩影。

这日午后,阳光灼人。一群半大少年正围着一个特制的箭垛起哄。那箭垛并非寻常的草靶,而是用绳索悬吊着一根细长的柳枝,柳枝末端,系着一枚在日光下闪烁不定的隋朝“五铢”铜钱。风过处,柳枝摇曳,铜钱翻飞,光影缭乱,莫说射中钱眼,便是想钉住那晃动的柳条,也属不易。

“不行不行,这哪是射箭,这是刁难人!”

“就是,赵二郎,有本事你自个儿来试试!”

被称作赵二郎的健硕少年,抱着胳膊,一脸得意:“谁让你们刚才夸口能百步穿杨?这才八十步,就怂了?”

少年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他们平日射固定靶子尚可,面对这等随风乱舞的目标,实在没有把握,生怕失了准头,在伙伴面前丢脸。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人群后传来,清朗中带着一丝尚未完全褪去的稚气:“我来试试。”

众人回头,只见一个身着青色窄袖胡服的少年走了过来。他年纪约莫十三四岁,身形挺拔,虽面容尚带稚嫩,但眉宇间已有一股掩不住的英气,尤其一双眼睛,亮得惊人,顾盼之间,沉稳有度,全然不似寻常少年那般跳脱。正是留守太原的李渊家二郎,世民。他因父亲职务调动,暂时寄居在渭州姻亲家中。

“李家二郎?”赵二郎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你年纪尚小,这柳枝可不好射,莫要逞强,伤了锐气。”

李世民也不答话,只微微一笑,走到摆放弓箭的木架前,细细挑选。他并未去取那些装饰华丽的长弓,而是选中了一把看似朴实无华,但弓臂匀称、弓弦坚韧的柘木弓,又拈了几支尾羽整齐的箭矢。这一连串动作从容不迫,隐隐已有章法。

他缓步走到划定的起射线前,并未立刻开弓,而是先眯眼看了看风向,又掂了掂手中箭矢的重量。场中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个沉静的少年身上。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双腿微分,稳稳站定,左手持弓如托泰山,右手勾弦如抱婴儿,动作流畅而精准。弓弦缓缓拉开,发出细微而令人心悸的“吱嘎”声,直至满月。他的身形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与手中的弓、箭,以及远处的目标,融为一個整体。

“嗖!”

箭去如流星!破空声尖锐短促。

众人的目光追随着那道黑线,只见它并非直取铜钱,而是预判了柳枝摆动的轨迹,堪堪从铜钱边缘擦过,带得那铜钱猛地旋转起来,发出“嗡”的一声轻响,柳枝也随之剧烈晃动。

“可惜!”有人脱口而出。虽未中钱眼,但这等预判和准头,已远超在场所有少年。

李世民面色不变,仿佛早已料到这一结果。他毫不迟疑,抽出第二支箭,再次引弓。这一次,他瞄准的时间更短,几乎是柳枝荡到最高点的瞬间,手指一松。

“啪!”

一声脆响!箭簇不偏不倚,正射中系着铜钱的细绳!绳索应声而断,那枚五铢钱在空中划出一道亮线,跌落在地,滚了几滚,停在校场的尘土中。

“好!”

“神射!”

喝彩声轰然响起,少年们激动得脸色通红。赵二郎也张大了嘴,满脸不可思议。

然而,李世民的动作并未停止。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他已然搭上了第三支箭。弓弦再响!这一箭,目标竟是那根失去了铜钱坠饰、因而晃动得更加毫无规律的柳枝尖端!

箭至,枝断!

长约寸许的柳梢,被箭矢带着,飞出一段距离,才轻轻飘落。

三箭,三种不同的目标,三种截然不同的难度,一气呵成!

校场之上,一片死寂。方才的喝彩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断。所有少年,包括心高气傲的赵二郎,都像被施了定身法,怔怔地看着那个收弓而立、气息匀停的同龄人。这已不仅仅是箭术高超,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冷静、决断和对力量、轨迹的精妙掌控力。

李世民放下弓,转身面向兀自沉浸在震撼中的乡邻少年们。他目光扫过一张张惊愕的脸,并没有寻常少年人炫耀技成后的得意,反而神色变得异常郑重。阳光落在他尚显单薄却挺得笔直的肩背上,竟似有千钧重量。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君,柳枝易射,然天下动荡,乱象已生,何处是安放我辈弓箭的靶心?”

一句话,如同冷水滴入滚油,让刚刚回过神来的少年们再次愣住。他们平日关心的,无非是弓马技艺、伙伴义气、家长里短,何曾有人将校场射箭与那遥远而模糊的“天下”联系起来?

李世民不等他们回答,继续道,声音里多了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痛与锐利:“陛下二征高丽,山东河北,民不聊生;开挖运河,河南江淮,白骨盈野。骁果军横行,官吏如虎狼,大隋的根基,已被蛀空!这朗朗乾坤,看似太平,实则已如这飘摇的柳枝,危机四伏!”

他抬手指了指东面的方向,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中原大地的烽烟与苦难。

“我李家,累世仕宦,深受国恩,更蒙百姓供养。值此乱世,岂能只求独善其身?”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方才三箭,一箭试风,一箭断绳,一箭斩梢!这,便是我李家欲行之事!”

他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焰,逐一看向在场的每一个少年:“试风,乃洞察时局,明辨方向!断绳,乃斩断腐朽,破除枷锁!斩梢,乃削平群雄,定鼎天下!”

“今日,我李世民在此,非为炫耀箭术。”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掷地有声,“若我三箭皆中,诸位年少英杰,可否信我李家,他日能匡扶天下,扫荡烟尘,还这世间一个太平!”

校场上,落针可闻。

风依旧吹着,卷起地上的尘土。远处的渭州城郭,在日光下静默无言。唯有少年们粗重的呼吸声,揭示着他们内心掀起的滔天巨浪。

匡扶天下?扫荡烟尘?

这几个字,从一个十三岁少年口中说出,本该显得荒谬可笑。

然而,结合那神乎其技的三箭,结合他那超越年龄的沉稳气度,结合这日渐糜烂的时局,竟让这些陇西少年,心中生不出半分嘲弄,反而有一种莫名的、热血沸腾的信服。

赵二郎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猛地踏前一步,因激动而脸色涨红,抱拳道:“李家二郎!不,世民兄!我赵琛服了!你的箭,你的话,我都信!他日若真有用得着我等之处,刀山火海,绝无二话!”

“对!世民兄,我们信你!”

“信李家能成大事!”

少年们纷纷响应,声音由迟疑变得坚定,最终汇成一股激昂的声浪。这些陇西子弟的血性,在这一刻,被一个同龄人用弓箭和言语,彻底点燃。

李世民看着眼前这群情绪激昂的少年,郑重地抱拳还礼。他知道,今日在这渭州校场上射出的,不仅仅是三支箭,更是一颗种子,一颗名为“信念”与“追随”的种子。它或许微小,但已深植于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军官、将领的陇西少年心中。

他弯腰,从尘土中拾起那枚被射落的五铢钱,擦去泥土,握在掌心。铜钱冰凉,但他的心,却一片滚烫。

历史的洪流,正在远方酝酿着惊涛骇浪。而这陇西边地,一个少年已拉满了他的弓,瞄准了那个名为“天下”的宏大目标。未来的风云际会,马背上的江山,此刻,已在这小小的校场上,露出了它的第一缕曙光。

不远处,一位恰巧路过的李家族人,目睹了全过程,他捻着胡须,眼中闪过惊异与深思,喃喃低语:“二郎……非常人也。或许,这飘摇的李家,真能在他这一代,翱翔于九天之上……”

夕阳西下,将少年们的身影拉得长长。校场上的喧嚣渐渐散去,但那三箭的破空之声,和那石破天惊的宣言,却如同烙印,深深铭刻在了每一个亲历者的心中,并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他们的口耳相传,在陇西、在太原,乃至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悄然播散。一个关于“李二郎”的传奇,开始悄然萌芽。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