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播小麦因积温不足、生育期缩短,易出现分蘖少、成穗率低、产量不稳等问题。独杆种植技术通过“晚中求早播、以苗补穗、控旺防倒”的核心策略,将晚播劣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成为提升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路径。本文围绕该技术的四大核心要点,从原理、操作规范到注意事项进行全面
晚播小麦因积温不足、生育期缩短,易出现分蘖少、成穗率低、产量不稳等问题。独杆种植技术通过“晚中求早播、以苗补穗、控旺防倒”的核心策略,将晚播劣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成为提升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路径。本文围绕该技术的四大核心要点,从原理、操作规范到注意事项进行全面阐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一、晚中求早播:抢积温、促早发,奠定生育基础
晚播小麦的核心矛盾是积温不足,导致麦苗冬前生长弱、抗寒能力差,春季返青后生育进程紧张。“晚中求早播”并非盲目提前播种期,而是在确保前茬作物成熟收获的前提下,通过“抢时”与“适期”结合,最大限度争取有效积温,为麦苗冬前形成壮苗创造条件。
(一)精准把握播种窗口期
晚播小麦的播种期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日均温、霜冻期)和品种特性灵活调整,核心是抓住“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16℃”的最后窗口期。例如,黄淮冬麦区晚播小麦的适宜播种期通常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日均温低于10℃,麦苗冬前难以形成3叶1心的壮苗标准,需通过后续技术措施弥补。
(二)抢时收获与整地,减少农时损耗
前茬作物(如玉米、棉花)的收获进度直接影响小麦播种期,需做到“收获一块、整地一块、播种一块”,避免“茬等时”。整地时采用“旋耕+镇压”或“深松+旋耕”组合模式,确保土壤细碎、上虚下实,耕层深度控制在20-25cm,既利于种子萌发,又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种子创造良好的温湿度环境。
(三)选用耐晚播品种,提升抗逆适配性
晚播小麦应优先选择冬性较弱、起身拔节早、灌浆速度快的品种,这类品种对积温的需求较低,能在短生育期内完成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例如,黄淮麦区可选用“济麦44”“鲁原502”等品种,北方冬麦区可选用“京冬17”“中麦175”等品种,避免选用冬性强、生育期长的品种,防止“冬前不生长、春季赶不上”。
二、增加播量:以基本苗补成穗,构建合理群体
晚播小麦冬前分蘖少、分蘖成穗率低(通常不足30%),依赖分蘖成穗难以形成高产群体。“增加播量、以基本苗成穗为主”是独杆种植技术的核心策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基本苗数量,直接弥补分蘖不足的缺陷,确保群体成穗数达到高产所需的35-40万穗/亩。
(一)科学确定播量,避免“多播贪苗”
播量需根据播种期延迟程度动态调整,核心原则是“播期越晚,播量越大”。具体参考标准如下:
- 10月下旬播种(适宜播期内偏晚):播量控制在15-18kg/亩,基本苗达到25-30万/亩;
- 11月上旬播种(晚播临界期):播量提高至20-25kg/亩,基本苗达到30-35万/亩;
- 11月中旬以后播种(超晚播):播量可增至25-30kg/亩,基本苗控制在35-40万/亩,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后期倒伏或病害加重。
(二)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齐苗匀
晚播小麦种子萌发依赖土壤墒情和温度,需做到“深浅一致、覆土均匀”。播种深度以3-4cm为宜,过深(>5cm)会导致出苗延迟、苗弱;过浅(<2cm)易受干旱影响,种子萌发受阻。播种后及时镇压,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通过镇压消除土壤缝隙,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升出苗率。
(三)补苗与间苗,优化群体结构
播种后7-10天,若出现缺苗断垄(缺苗率>10%),需及时补种(选用同品种种子,用30℃温水浸种2-3小时,促进萌发);若局部密度过高(基本苗>45万/亩),需在3叶期前人工间苗,避免植株间竞争光照、养分,确保群体均匀生长。
三、科学施肥:控旺促壮,协调营养与生殖生长
晚播小麦因生长周期短,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重叠期长,若施肥不当易出现“前期弱苗、后期旺长”或“后期脱肥、灌浆不足”的问题。科学施肥需遵循“基肥足、追肥巧、控氮增磷钾”的原则,既要满足麦苗生长需求,又要防止旺长,为独杆成穗提供充足养分。
(一)重施基肥,奠定养分基础
晚播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短,需通过基肥提供长效养分,避免冬前脱肥。基肥施用应遵循“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氮磷钾平衡”的原则,具体方案如下:
- 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尿素15-20kg、磷酸二铵20-25kg、氯化钾10-15kg;
- 低肥力地块:适当增加尿素(20-25kg/亩)和磷酸二铵(25-30kg/亩)用量,弥补土壤养分不足;
- 秸秆还田地块:额外增施尿素5-8kg/亩,为微生物分解秸秆提供氮源,避免微生物与麦苗争氮。
(二)巧施追肥,控旺促壮
追肥需根据麦苗生长情况分时期调整,核心是“春季不早追、拔节期重追、后期补喷叶面肥”:
1. 返青期不早追:晚播小麦返青期生长弱,若过早追施氮肥(如返青后立即追尿素),易导致麦苗徒长,增加倒伏风险。返青期仅对弱苗地块(叶色发黄、生长缓慢)每亩追施尿素5-8kg,促进苗情转化;壮苗地块不追返青肥。
2. 拔节期重追:拔节期(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麦苗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是小麦需肥关键期,需重施氮肥促进穗分化。每亩追施尿素10-15kg,结合浇水施用,确保养分高效吸收;若麦苗有旺长趋势,可将尿素用量减少至8-10kg,并搭配磷酸二氢钾5kg/亩,增强抗倒能力。
3. 灌浆期补喷叶面肥:晚播小麦灌浆期短,易出现灌浆不足、千粒重低的问题。在灌浆初期(5月上中旬),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50g+尿素100g+硼肥20g,兑水50kg叶面喷施,间隔7-10天再喷1次,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
(三)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后期旺长
晚播小麦独杆种植的核心是“控旺”,总氮肥用量需比适期播种小麦减少10%-15%(每亩纯氮控制在18-22kg),避免因氮素过多导致植株高大、茎秆细弱。同时,增加磷钾肥用量,磷能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萌发,钾能增强茎秆韧性,提高抗倒伏能力。
四、控制浇水:防涝防倒,优化土壤水分环境
晚播小麦根系发育较弱,若浇水不当易导致土壤板结、根系缺氧,或因田间湿度大引发病害、加重倒伏。控制浇水需遵循“冬前浇足封冻水、春季浇好拔节水、后期少浇或不浇灌浆水”的原则,协调土壤水分与植株生长的关系。
(一)冬前浇足封冻水,确保安全越冬
晚播小麦冬前苗弱,抗寒能力差,需通过封冻水保护根系、稳定地温。封冻水的浇灌时间以“日平均气温降至3-5℃,夜冻昼消”为宜(通常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每亩浇水量控制在40-50m³,确保浇水后土壤湿润但不积水。若播种时土壤墒情充足(耕层土壤含水量>18%),可免浇封冻水,避免土壤过湿导致麦苗徒长。
(二)春季浇好拔节水,兼顾养分吸收
春季浇水的关键期是拔节期,此时麦苗需水需肥量大,浇水可促进肥料溶解吸收,为穗分化提供保障。拔节水应与追肥结合,在追施拔节肥后3-5天浇灌,每亩浇水量30-40m³,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返青期若土壤墒情良好(耕层含水量>15%),可不浇返青水,防止麦苗旺长;若墒情不足(<12%),可轻浇1次小水(20-30m³/亩),避免浇水过多。
(三)后期少浇或不浇灌浆水,防倒伏防病害
晚播小麦灌浆期(5月中下旬)若田间湿度过大,易引发白粉病、锈病等病害,且植株茎秆充实度差,倒伏风险增加。因此,灌浆期需严格控制浇水:
- 若天气干旱(连续10天无降雨,耕层含水量<12%),可轻浇1次灌浆水(20-30m³/亩),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大水漫灌;
- 若多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沟渠,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倒伏风险。
五、配套管理措施:强化抗逆能力,保障高产稳产
晚种小麦独杆种植技术需与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措施结合,形成“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抗逆能力,确保技术效果落地。
(一)病虫害综合防治
晚播小麦因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差,易受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威胁。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 返青期至拔节期: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1.8%阿维菌素乳油2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纹枯病和红蜘蛛;
- 抽穗期至灌浆期:每亩用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3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兑水50kg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和蚜虫,间隔7-10天再喷1次。
(二)化学调控防旺长
若春季麦苗出现旺长趋势(拔节期前株高>30cm,叶色浓绿),需及时进行化学调控。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兑水50kg叶面喷施,抑制植株徒长,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从30cm降至20cm以下),增强茎秆韧性,降低倒伏风险。化学调控需在拔节期前完成,拔节后喷施易导致穗粒数减少。
(三)适时收获,减少产量损失
晚播小麦成熟时间通常比适期播种小麦晚3-5天,需在“蜡熟末期”及时收获(籽粒含水量降至20%-25%,籽粒变硬、颜色呈本品种固有颜色)。收获过晚易导致籽粒脱落、穗发芽,尤其是多雨天气,需抢晴收获,确保颗粒归仓。
晚种小麦独杆种植技术是应对晚播困境、实现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其核心在于“抓住积温、以苗补穗、控旺防倒”。在实践中,需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品种特性灵活调整技术参数,将“晚中求早播、增加播量、科学施肥、控制浇水”四大要点与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等配套措施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方案。通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解决晚播小麦“产量低、不稳产”的问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