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晚9点,他还在电话里说“活动结束了,马上回家”。15日清晨,他的身体漂浮在小西湾冰冷的海面,西装整齐,领带未松,口袋里藏着一把15厘米的刀。恒生银行一名41岁男经理,在参加完公司组织的跑步活动后失联,最终被发现身亡。警方列为尸体发现案,死因待验。他
10月14日晚9点,他还在电话里说“活动结束了,马上回家”。
15日清晨,他的身体漂浮在小西湾冰冷的海面,西装整齐,领带未松,口袋里藏着一把15厘米的刀。
恒生银行一名41岁男经理,在参加完公司组织的跑步活动后失联,最终被发现身亡。警方列为尸体发现案,死因待验。他生前曾向亲友透露压力沉重,焦虑于工作与未来。一场以“健康”为名的集体奔跑,成了他人生最后一段独行的路。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意外,而是一记刺向现代职场健康文化的警钟。企业推行跑步、健身打卡、全员运动,本意是关怀员工身心。但当这些活动隐含“必须参与”的潜规则,当健康变成一种被注视的表演,它就可能从解药,沦为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推出“ wellness programs”——员工健康促进计划。南方电网推行“健康南网”,澳美制药打造“开心工作间”,鼓励员工运动、减压、养生。这些举措看似温暖,但其背后潜藏的逻辑值得警惕:健康正被系统性地纳入组织期待。
“全员参与”“常态化举办”“纳入培训计划”——这些措辞看似积极,实则模糊了自愿与强制的边界。即便没有明文规定“不跑就扣分”,在绩效至上的职场文化中,缺席者仍可能被视为“不合群”“不积极”。健康,于是悄然异化为一种新型服从性测试。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心理超负荷者对集体活动的敏感远超常人。
已有研究表明,焦虑与抑郁人群在群体环境中更容易产生“表现焦虑”——害怕被比较、被评价、被注视。一项发表于《运动与健康科学》的综述指出,运动确能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但其前提是“自主、适度、非评判性”的参与。
当跑步变成一场必须“在场”的仪式,当步数被公开排名,当领导在群里点赞“坚持打卡”的员工,运动便不再是释放压力的出口,而成了新的压力源。对一个早已不堪重负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在伤口上奔跑。
我们无法断言这位银行高管的死是否直接源于那场跑步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企业将健康简化为可量化的集体行为,它便失去了对个体痛苦的感知力。
他患有高血压,曾向友人吐露焦虑,却仍在深夜独自跑向海边。如果公司真正关注员工健康,是否应先问一句:他真的需要一场集体奔跑吗?还是更需要一段安静的假期、一次私密的心理咨询、一个可以说“不”的权利?
真正的职场健康,不是整齐划一的队列跑,而是允许有人走慢一点,甚至停下来。
企业该做的,不是用积分、排名、仪式感绑架员工的身体,而是建立真正包容的心理支持系统——让员工敢说累,敢请假,敢不参与。
健康不该是表演,更不该是负担。
当公司开始关心员工为何不愿跑步,而不是逼他们跑得更快,那才是健康文化的真正起点。
来源:百搭时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