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56岁大学教授每天一粒叶酸预防心血管疾病,2年后咋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23:21 2

摘要:叶酸,属于维生素B族中的B9,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食物中。过去,人们对它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孕期补充方面,认为其主要作用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不断提示,叶酸在心脑血管保护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

叶酸,属于维生素B族中的B9,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食物中。过去,人们对它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孕期补充方面,认为其主要作用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然而,近年来的研究不断提示,叶酸在心脑血管保护中的角色也不容忽视。

有科学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而叶酸恰恰可以调节它的代谢,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因此,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叶酸的摄取已逐渐成为慢性病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018年,56岁的宋芷兰从北京大学文学系退休。她从年轻时便沉浸于古典诗词和文献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伏案批注、整理手稿、指导学生。退休后,她独居在海淀区的老小区,每天仍然习惯早起读书写字,饭食极简,以粗粮粥和清炒蔬菜为主。因对农残存有担忧,宋芷兰几乎不吃水果,绿叶菜摄入也十分有限,经常直接服用保健品补充维生素。她曾以为这种饮食习惯方便又健康,却未意识到其中潜藏的营养缺口,正悄然侵蚀着她的血管系统。

3月9日上午十点左右,宋芷兰正坐在阳台翻阅一本清代文献选注,可正当她凝神校对一段繁体字词时,忽然感觉头皮绷紧,额角一阵发闷,似有重物压顶。她轻轻揉了揉太阳穴,却感觉指尖麻木发涩,书页竟差点从手中滑落。下一秒,眼前的字体开始变得模糊,像被一层薄雾覆盖,呼吸也显得不那么顺畅。

宋芷兰以为是坐得太久血脉不畅,便站起身想活动一下,可起身后头胀得更厉害,眼球仿佛被什么东西从内向外推,眼眶生疼。她隐约记得前年体检时医生说过血压偏高,曾开过苯磺酸氨氯地平,但她吃了两周便自行停药,觉得“靠生活调养血压更自然”,此后也没再测过血压。

直到5月28日下午,宋芷兰在小区活动室为邻居们讲解《红楼梦》人物关系,结束后帮忙搬运几箱图书回书屋。刚提起一箱精装全集,尚未走出几步,胸口突然像被紧箍咒死死箍住,中央压得喘不过气来,一阵莫名的慌乱如同热浪窜满四肢。她试图继续前行,却感到心脏怦怦乱跳,毫无节奏,仿佛快要跳出胸腔。额头很快渗出细密汗珠,背心瞬间湿透。呼吸开始短促,每吸一口气都像被卡住,声音在喉间急促颤抖。

宋芷兰本能地放下书箱,捂着胸口靠墙站定,但突如其来的刺痛却接踵而至,胸骨后剧烈灼痛,就像锋利尖锥从里往外扎出。疼痛向左肩扩散,每一次心跳都牵动着一阵尖锐的裂痛。紧接着,左臂也开始失去知觉,从上臂蔓延到指尖,像浸入冰水中一般僵冷。她的嘴角开始抽搐,说不出话来,整个上半身像被灌了铅,沉重而不听使唤。她想呼救,却只发出微弱的气音。

好在一位邻居听见书箱掉地的响声,赶紧跑过来,见宋芷兰此时脸色惨白、冷汗涔涔、左手垂坠无力,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焦急地向调度员报告:“一位老太太突发胸痛、出汗、说不出话来,请尽快派车!”

被送至北医三院急诊时,宋芷兰面色灰白,胸部剧痛仍未缓解,痛感已蔓延至下颌与肩背,仿佛全身都陷入紧绷抽痛。医生迅速检查生命体征:血压高达172/104mmHg,心率151次/分,呼吸急促而浅表,血氧饱和度为91%。心电图显示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2.1mm,右胸导联V4R亦有轻度抬高,提示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紧接着,血液检查结果进一步证实诊断:肌钙蛋白I高达6.02ng/mL,CK-MB71.3U/L,提示心肌损伤显著。床旁超声发现左心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至45%,心脏泵血能力显著下降。医护团队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并在发病1小时内完成溶栓治疗。

在药物推注过程中,宋芷兰的面色逐渐泛起血色,原本压迫感极强的胸痛也稍有缓解。心电监护数据显示,ST段高度抬升情况有所回落,下降幅度超过50%,心率稳定在每分钟89次,呼吸节奏也逐渐平稳。急性发作的危机初步解除,病情进入暂时的稳定期。48小时后,医生为她安排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存在约72%的狭窄,尚未出现急性闭塞,TIMI分级为III级血流通畅,提示尚有良好的心肌灌注储备。

尽管度过了生死关口,但宋芷兰内心仍然忐忑不安。她思来想去无法释怀,平日自认为生活节奏规律、饮食清淡、按时作息,怎么还会突发心梗?在听取医生的汇总分析后,她才逐步明白,所谓的“清淡生活”并不等于“健康管理”,尤其是在慢性病防控领域,盲目自信和过度简化反而隐藏巨大风险。

医生在回顾宋芷兰的既往病史及本次发作经过后,重新制定了更为科学的治疗与生活管理方案。首先,药物治疗方面需严格落实三项核心用药:氨氯地平继续用于控制血压,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它对稳定血管张力和防止血压骤升具有基础作用;其次,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聚集,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第三,则是补充叶酸,核心目的是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医生进一步指出,宋芷兰此次发病的关键诱因,很可能与她长期饮食中缺乏天然叶酸有关。实验室数据显示,她的Hcy高达31.7μmol/L,远远超过正常范围,符合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医生特别强调,H型高血压虽然在体表症状上与一般高血压无异,但其内部对血管的损伤更隐匿、更致命,更容易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除药物治疗外,医生对宋芷兰的日常生活也提出了系统性干预建议。他明确指出,仅靠吃药远远不够,生活习惯若不彻底改变,任何药物的疗效都可能被抵消甚至逆转。具体建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饮食结构的重构。她过去的“清淡”饮食虽然低盐少油,但蔬果严重不足,尤其是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和豆类几乎未被重视。医生建议每日保证摄入300克以上的新鲜绿叶蔬菜,种类尽量多样,如菠菜、生菜、苋菜等,搭配红豆、黄豆、黑豆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材,同时补充每日至少一个新鲜水果,以提供充足的天然叶酸和抗氧化营养素。

二是运动方式的调整。原本她每日长时间伏案,体力活动极少。医生建议不再追求高强度运动,而是安排规律、轻缓的活动,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散步、缓慢登梯或广播体操,重点在于持之以恒,逐步提升基础代谢率,促进血管弹性恢复。

三是睡眠与作息的规范。虽然宋芷兰平时并无熬夜习惯,但医生仍提醒她尽量保持固定的睡眠节律,晚上十点前上床,保证每日睡眠时间不低于7小时,同时避免深夜阅读或过度思考,以减少交感神经兴奋,减轻心血管系统负担。

四是心理状态的调节。医生指出,中老年患者常因退休后缺乏社会角色而陷入情绪低谷,这种潜在心理应激对血管功能亦有长期负面影响。他建议她可以适当参与社区活动、文化交流或养生活动,保持内心平和,增强社会联结感。

宋芷兰在住院期间将医生的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并在康复后立即着手调整生活方式。她不再每日伏案至眼花,而是把工作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上午用来慢步走、小区健身器材做伸展操,下午则学习营养搭配,自己制定食谱。蔬菜从以前的“偶尔吃”变成了“每天三种”,水果也固定安排在午饭后或晚饭前食用。她特意请女儿为自己订购了富含天然叶酸的食材组合包,还学习使用蒸煮方式减少维生素流失。

过去几乎不运动的她,如今养成了早饭后出门慢行的习惯。天气晴好时,宋芷兰会绕着小区花园走上四五圈,有时还和邻居一起做八段锦。曾经引以为傲的“清静伏案生活”,如今也被她主动放缓,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身心平衡的“慢节奏养护”。

六个月后复查结果令人欣慰:血压稳定在126/78mmHg,动态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同型半胱氨酸已降至9.7μmol/L,恢复至正常区间。医生称赞她是“执行力最强的患者之一”,并鼓励她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健康管理模式。宋芷兰听罢微微一笑,内心笃定,仿佛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

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20年10月21日下午四点,宋芷兰在厨房为外孙准备晚饭。她将电饭煲打开,正打算用热水烫洗青菜。刚提起水壶,右手腕猛然传来一股密集刺麻感,如同被千万根细针同时刺入皮肤,紧接着麻感迅速蔓延至整个手掌和前臂。她本能想换手接住,却发现右臂僵硬如铁,完全无法抬起,水壶顿时脱手砸在地上,热水飞溅,瓷砖被烫出雾气。

而就在水壶落地的一瞬,宋芷兰只觉后脑仿佛被重锤猛击一记,一股撕裂般的剧痛从枕部炸开,迅速扩散到整块头皮,太阳穴也随之剧烈跳动,疼得她忍不住蹲下身子。伴随着疼痛,耳朵里突然响起轰鸣,像风暴刮进脑海,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声瞬间变得遥远而模糊。她踉跄地扶住冰箱门,却控制不住身体的倾斜,整个人顺着墙壁滑坐在地,右腿僵直得像是灌了铅,连膝盖也无法弯曲,脚掌僵硬地贴在地砖上不动分毫。

宋芷兰试图开口呼喊女儿,但此时她的嘴角已无法自主收拢,右边面颊垮塌、下垂,唾液止不住地从嘴角流出,滴湿了衣襟。不到一分钟,她的眼神开始涣散,眼球震颤,舌头僵硬得像冻住一般,发出的声音含混、断续,仿佛一块石头卡在喉咙。几秒后,宋芷兰感觉自己的头部开始向右侧倾斜,意识出现断片。女儿听到厨房异响赶来,看到母亲嘴歪眼斜、半身瘫软,当即惊恐万分,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送入医院时,宋芷兰处于浅昏迷状态,对语言呼唤几乎无反应。医生检查发现:右上肢肌力为0级,瘫软无力,右下肢肌力为1级,仅有轻微抽动。言语能力严重受损,发音含糊,基本无法表达完整词句。初步神经功能评分NIHSS为16分,提示中重度脑卒中。急查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区大片低密度灶,中线偏移2.6毫米,提示已形成显著脑组织水肿并开始推移脑结构。

医生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争分夺秒进行溶栓评估与处理。在发病后第90分钟,溶栓治疗完成,药物按标准剂量缓慢推注入静脉,同时进行心电、呼吸和颅内压连续监测。尽管溶栓方案及时完成,但1小时后,宋芷兰的病情仍未改善。她的意识状态持续恶化,瞳孔对光反射明显减弱,右侧瞳孔开始扩大,左侧瞳孔对光迟钝,GCS评分降至6分,医生高度怀疑脑疝正在形成。

病人被紧急转入神经重症监护室,插管接呼吸机,开始使用升压药维持脑灌注,合并甘露醇与速尿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医护团队严密监控每一次心跳、血压和瞳孔变化,甚至连微弱的肢体抽动都不放过。夜间2点,宋芷兰短暂出现自主呼吸减弱,心率开始不规律波动。凌晨4点14分,她突发心跳骤停,ECG心电图陷入等电线。

医生立即启动高级生命支持,连续胸外按压,给予肾上腺素及电击除颤,并同步调整呼吸参数。抢救持续了45分钟,但病人始终未恢复自主循环,瞳孔散大固定,ECG持续直线。最终,值班医生于凌晨4点58分宣布临床死亡,死亡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大面积脑梗死并发脑疝、心跳骤停。

当主治医生取下口罩,从神经重症监护室沉默走出那一刻,守候在外的宋家亲属顿时屏息凝神。走廊的灯光泛着冷白,女儿最先迎了上去,眼中带着小心翼翼的期待,却在医生低垂的目光与缓慢摇头的动作中,瞬间读懂了一切。医生语气低沉:“非常遗憾,患者因颅内压骤然升高,最终形成脑疝,压迫至脑干,心跳在凌晨终止。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这句话落地的瞬间,空气仿佛也凝固了。宋芷兰的女儿脸色煞白,脚步踉跄,扶着墙壁缓缓蹲下,手指无意识地抓紧衣角,眼泪顺着眼眶滚落,却没有发出声音。她紧咬下唇,压抑着情绪,声音嘶哑:“我妈……平时吃得清淡,从不懒惰,每天按你们说的吃药、锻炼、睡觉……为什么,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劫?”

医生看着她因悲伤而发抖的背影,内心也五味杂陈。宋芷兰是一位少见的、几乎无可挑剔的患者——她从来不会错过一次复诊,血压记录详实准确,服药时间精确到分钟,生活方式在众多慢病患者中堪称“范本”。医生记得她曾在回访中微笑着讲起:“我是学文学的,规矩意识比较强,一旦订下就会坚持。”她每天晨起锻炼,晚饭后散步,读书伏案也设定定时提醒起身走动。她的饭菜清淡却营养,远离烟酒咖啡因,生活节奏堪称模板。所有教科书中倡导的习惯,她全都身体力行。

医生低声回应:“宋芷兰是我们科里最守规矩的病人之一,比大多数人都更认真。按理说,像她这样的生活方式,不该发生如此大面积的脑梗死。”他翻开病历夹,指尖滑过每一项数据,眉头越锁越紧,心里不断追问: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是哪个细节被忽略了?这一切,似乎都不应该发生。

宋芷兰的女婿从后面上前,强忍哽咽,说道:“医生,我岳母从心梗住院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个样。她连吃饭都比以前小心,连水果什么时候吃、饭后多久吃药都记得清清楚楚。她不曾任性,也没自作主张停药……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怎么接受?”

医生无言以对。他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重新调出宋芷兰的完整病历。从首次发病的抢救记录,到半年后的复查,再到这次卒中的每一张片子、每一组数据,他逐一核对。影像学资料显示:脑梗发生于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范围广泛,代偿血流失败,颅内压急剧升高,继而形成脑疝。问题在于——她的各项慢病指标竟几乎都在“可接受”范围:低密度胆固醇控制得很好,心律规则,无房颤,无糖尿病史,颈动脉超声无明显斑块,甚至体重都维持在标准线内。唯一略显异常的是:最近一次检查中,同型半胱氨酸数值为12.3μmol/L,虽不算高危,却稍高于参考范围。

这一项数据,引起了医生的注意。他立即找来神经内科主任复核。主任原本以为会查出某些常见疏忽,比如擅自停药、滥用保健品、情绪剧烈波动、夜间劳累等,但他逐条翻阅后,脸色也逐渐凝重起来。

“这是一位高度自律的患者。”主任喃喃自语,“她把医生的每一条建议都执行得一丝不苟,生活规律、饮食均衡、药物依从性极高,就连随访记录都比大部分病人更完整。”他合上病例资料,眉头紧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患者,脑血管还是在短时间内完全堵塞。这不像是单纯的动脉硬化。”

主任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深重的无力感:“这类猝发型脑梗,如果发生在高危人群身上,我们可以接受。但发生在一位如此自律的中年女性身上,太不寻常了。一定还有我们没看到的地方。”

两位医生决定展开深入调查。他们约谈了宋芷兰的家属,包括女儿、女婿、邻居以及曾参与照护的护工,试图找出被忽略的生活细节。他们逐项追问:近期是否换过药物品牌?是否与保健品或草药同时服用?是否曾出现脱水、感染、中暑、长时间劳累、熬夜或剧烈情绪波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下来,所有答案几乎如出一辙——没有。宋芷兰不仅没犯错,甚至比常人更谨慎。她有一张写满时间点的“服药记录卡”,连哪天吃了哪一颗叶酸、是否和热水同服都写得清清楚楚。

女儿声音沙哑却坚定:“自从第一次心梗,她一天都不敢松懈。叶酸、阿司匹林、氨氯地平,哪怕出差或旅游都按时携带。她从来不觉得自己能侥幸。”主任听完,沉默良久,只是长叹:“如果连她这样的人都防不住突发卒中,那我们拿什么说服其他患者去坚持?”

于是,主任并未轻易下结论,而是将宋芷兰的病历作为“高依从性卒中突发患者”的典型疑难案例,收录进医院重点病案数据库。他亲自撰写了详尽的个案分析报告,标题为《一例高依从性女性患者突发脑梗死的不明诱因探讨》,在报告中列出所有可疑变量与排除路径,并将之作为反思病例提交至即将召开的脑血管疾病学术年会。

三个月后,在上海召开的会议现场,宋芷兰的病例被安排在专题研讨环节进行讨论。演讲结束后,台下众多专家翻阅资料,沉默中交换眼神。病例中的关键数据几乎无懈可击:血压稳定、血脂合格、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无糖尿病、无心律异常,甚至同型半胱氨酸的近年水平也仅为轻度升高。一时间,讨论陷入了尴尬的僵局,有人低声议论:“病人执行这么好都出事,那我们还能劝谁?”

就在会场氛围凝滞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位年逾七旬、头发花白的神经内科退休教授缓缓举起了手。他是多年来研究高血压和脑卒中机制的权威专家,在业内有“慢病观察家”之称。会议主持人立即请他发言。

老主任语气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谨:“这个病例我已提前阅览过。我想请问,宋芷兰在住院前两年有没有进行过动态的同型半胱氨酸监测?她每日服药的时间、服用顺序、是否与某些食物或饮品一同服用,你们是否做过详细了解?她是否存在某种隐匿性吸收障碍,或某类影响代谢效率的基础性变化?”

会场内顿时一片寂静。主治医生站起身来,语气诚恳地回答:“宋芷兰一直非常配合我们的复查和随访。她的血压平均控制在125/75mmHg左右,心电图和影像检查也基本无异常。虽然她并未进行同型半胱氨酸的动态监测,但每次单次检测结果都没有超标,仅在上限边缘游走。关于服药,她固定在饭后服用叶酸、氨氯地平与阿司匹林,并无合并其他中成药或保健品。同时,我们也对潜在药物联用风险做过排查,并未发现交互作用的问题。”

老主任听完,缓缓摇头,目光如炬:“不。你们关注的是表象——检验值是否异常,时间是否按表操作。但真正的风险,往往埋藏在最日常的细节之中。叶酸——这个被大家认为‘最安全的补充剂’——可能正是那枚未被察觉的暗雷。不是它本身出错,而是使用方式和人体差异。”

这句话一出,全场医师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沉默之中,老主任语调微沉:“真正致命的,不是缺乏治疗,而是对‘治疗细节’的过度简化。”

会后,主治医生深受触动。他主动找到宋芷兰的家属,请求进一步了解她在家中长期服药的具体方式。他与老主任一同再次复核生活习惯,从起床时间、饮食搭配,到服药时间点和当日饮品种类,一项项追问。

听完家属的描述后,老主任神情严肃地说:“你们以为宋芷兰的叶酸补充得很规范,但事实上,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3个极其关键的误区。这些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却在长期累积后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稻草。这类情况绝非个案,我在基层调研时,见过不少H型高血压的病人,即使完全依从治疗,仍然在不明原因下突发脑梗,问题正是在这些细节上。”

老主任顿了顿,语气沉重地继续说道:“很多医生对叶酸的认识,仍停留在它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防卒中的基础共识上,却忽视了服用过程中3个常见的盲区。宋芷兰的生活看似规律,却仍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那些容易被低估的陷阱,而这一切却从未有人真正提醒过她。这件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不能再让类似的疏忽成为致命的伏笔,更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在更多人身上重复啊!”

在宋芷兰的生活中,第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她长期习惯在早餐后同时服用叶酸、降压药和抗血小板药物,而早餐内容常常包括豆浆、鸡蛋、全麦面包,有时还有一杯绿茶。这看似健康的早餐,其实恰恰可能影响了叶酸的吸收。

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对消化道吸收环境非常敏感。茶类饮品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与鞣酸,可能会和叶酸发生结合,从而降低其生物利用度。此外,高蛋白食物或富含钙、铁的食材,也可能与某些维生素产生竞争吸收,从而间接影响叶酸的利用效率。而宋芷兰几乎每天都在类似的条件下服药,药片可能早在到达肠道前就已经因茶水或食物而“折损”,药效也随之下降。

第二个常见的问题,是服药方式过于机械。许多患者在长期服用慢病药物后,会逐渐形成一种“程序化行为”——每天几点吃药、和什么一起服、服药后干什么,几乎像执行一份表格。但药物的吸收并不总是线性的,特别是对于叶酸这类参与代谢循环的维生素来说,它的吸收不仅与时间有关,更和胃肠功能、服药时身体状态息息相关。

宋芷兰在访谈中曾提到,自己换季时常出现胃胀、消化不良,但她觉得只是小问题,没有告诉医生,也没有调整过用药方式。这些看似微小的不适,可能反复影响胃肠对营养素的吸收率。长期积累下来,即使表面上每日服药从未中断,但身体真正吸收的叶酸剂量却可能远低于理想水平,而这一切既未被监测,也未被察觉。

第三个被忽略的重要细节,是个体间代谢能力的差异。每个人体内负责代谢叶酸的酶类活性并不完全一致。部分人由于遗传因素,存在MTHFR(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突变,使得叶酸在体内的转化效率大打折扣。这类个体,即便摄入足量叶酸,也可能因为转化障碍而导致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难以下降,进而失去原本的保护作用。

宋芷兰从未做过相关基因检测,在她的几次常规体检中,Hcy水平多在正常上限附近浮动,医生认为无大碍。但若她本身就是代谢效率较低的人群,这样的“正常”其实并不代表安全。在缺乏动态检测的前提下,医生与患者都被偶尔一次“合格值”误导,从而错过了更深入的评估机会。

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在临床中并不罕见。很多患者自认为服药依从性良好,却未曾关注药物吸收的环境与条件。很多医生在解释叶酸用途时,也更多强调“要吃”,却较少详细讲解“如何被身体真正利用”。当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保健逻辑成为“常识”,它反而更容易被忽略——因为谁都以为自己做得对,却没有人真正去验证“对的程度”。

宋芷兰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她并不是懒惰的患者,更不是忽视医生建议的人。她努力过、坚持过,也在恢复期全力配合过。她甚至主动学习慢病知识,制定了详细的生活计划表,用行动诠释对健康负责。但即便如此,她仍然在这些被“认为不会出问题”的地方失了守——不是因为她做得不够,而是因为那些真正该被解释清楚、监测到位的细节,从一开始就被误认为“无关紧要”。

医学是一门与细节赛跑的科学。有时,一个毫不起眼的服药时间点,一杯热茶,一场不被重视的胃胀感,可能就是影响治疗成败的临界线。在H型高血压人群中,叶酸的使用不能只看“有没有吃”,更要看“吃进去有没有被吸收、被转化、被利用”。否则,看似规范的补充,终究可能只是表象下的自我安慰。

宋芷兰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全国各地的慢病管理实践中,类似的情况仍在反复上演。一些患者即便每天吃药、按时复查,仍然在血管悄然堵塞中走向危险;一些医生即便按流程指导治疗,却因忽视生活方式与代谢个体差异,而错失提前预警的机会。这正是当前慢病管理亟需补上的一课——从“执行治疗”走向“理解治疗”,从“照单吃药”走向“关注吸收”。

资料来源:

1.赵丽,王晨.叶酸补充对妊娠早期胎儿神经管畸形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04):312-316.

2.李强,陈雪,周颖.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内科杂志,2024,41(05):458-462.

3.张慧,刘洋.叶酸缺乏与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4,32(06):721-725.

(《纪实:56岁大学教授每天一粒叶酸预防心血管疾病,2年后脑梗走了,医生:长期用药这3个细节要重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