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级都肩负重要责任。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牢 记 总 书 记 嘱 托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级都肩负重要责任。要努力提高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以文化人更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
——2025年1月24日,习近平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
在繁华商圈周边,旅游打卡地游人如织,民警正耐心为游客指引路线;书香弥漫的校园外,随着放学铃声响起,护学岗民警早已就位;老旧小区里,因楼道堆放杂物引发的邻里纠纷,在警务室的调解下顺利化解……这并非理想化的社区场景,而是东胜公安分局诃额伦派出所基层治理的真实日常。警务室,这一人们熟悉的新地标,正以一股前所未有的“暖力量”融入城市肌体,重塑警民关系,优化基层治理生态。
四颗“平安种子”,在这里生根开花。今年上半年,东胜分局诃额伦派出所辖区的四个社区警务室正式启用,实现辖区全覆盖。这不仅是四个办公场所的挂牌,更是四颗充满生命力的“平安种子”深植社区土壤。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警务室成为游客的“导航仪”;教育园区警务室化身为青少年的“法治导师”;园丁社区警务室多措并举推进反诈宣传,守牢群众“钱袋子”;团结社区警务室联合街道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纷争,成为社区的“减压阀”。四家警务室立足区域实际,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警务模式,为构建平安社区提供有力支撑。
游客的“导航仪”,城市的“金名片”。每逢节假日,诃额伦派出所辖区内各景区人头攒动。“警察同志,去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怎么走?”“我的背包丢了,能帮忙找找吗?”“网上购票如何核验?”面对游客各类问题,警务室民警应对自如。他们不仅是执法者,更承担起导游、咨询员、急救员等多重角色。
为保障游客出行顺畅,警务室推出“5分钟承诺服务”——接到求助后5分钟内抵达现场,这已成为辖区旅游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自警务室设立以来,已处理游客咨询求助近500起,涉旅纠纷零发生。此外,旅游警务室还与各景点共同设立“暖心服务点”,提供免费茶水、应急药品等服务,不断拓展警务室的服务外延。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城市美景,更是城市温度。
播撒法治种子,护航平安成长。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欺凌吗?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教育园区警务室组织的法治课堂上,民警用生动语言向学生讲解法治安全知识。本学期,诃额伦派出所推出以“筑牢青春防线,护航平安成长”为主题的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安全教育工程,构建“1+16”课程体系:“1”即面向全体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旨在全面建立基础法治安全框架,树立底线意识;“16”则是在“法治安全大讲堂”基础上,每周固定时间由派出所民警深入班级,围绕16个具体主题开展深化教学。
法治进校园不是简单的“你听我讲”,而是构建起沉浸式、互动式的法治教育体系。除理论讲解外,警务室还推出“少年警校”体验日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警械装备、观摩警务训练。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则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法律的庄严。这样的法治安全教育,正悄然改变着辖区35所大中小学校近两万名学生的法治观念与安全意识,也为基层派出所更精准、有效地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新样本。
织密反诈防护网,守住群众“钱袋子”。 “孩子假期玩游戏误刷大人银行卡怎么办?” “网贷遭遇威胁如何应对?” “家里老人陷入养生保健套路怎么办?” 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法,园丁社区警务室构建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网络。线上,建立居民微信群,实现辖区全覆盖;线下,推进“无诈社区”创建,推动反诈宣传“进门入户”。
——“唠嗑式”宣传:社区民警不仅张贴海报、发放传单,还将反诈课堂开到社区活动室、小区花园、物业办公室。搬个小马扎与叔叔阿姨聊家常,顺势揭穿最新“投资养老”骗局,“点对点”宣传效果显著。
——“平安日报”每日推送:驻社区民警每日定时在各小区业主群、网格群推送“平安日报”。今日哪类诈骗高发?有何新套路?附近是否有人险些上当?民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第一时间发布提醒,如同“防骗天气预报”,提示大家“防骗防盗,出门带伞”。
——“随时敲门”的安心:群众遇到可疑链接、陌生来电,可直接前往家门口的警务室咨询或@群内民警。实现“秒回”响应、“权威”解答,将诈骗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精准预警劝阻是园丁社区反诈工作的关键环节。警务室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现群众可能正遭受诈骗,民警立即上门劝阻,第一时间化解风险。
“调解联盟”出击,专治社区“小疙瘩”。东胜区巴音门克街道办事处内,有一间不算宽敞却充满温度的社区警务室。一张圆桌、几把软椅,墙上标语醒目:“化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人心”。而让这间警务室格外不同的,是手持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民警——他不仅是社区民警,更是一名专职调解员。
——从“重复警情”到“一案一解”的治理转变。日常工作中,社区民警常受“重复警情”困扰:邻里噪音、物业纠纷、家庭矛盾……同类问题反复报警,既消耗有限警力,也加深当事人之间的隔阂。
近期,辖区内某小区因停车位问题引发长期纠纷,曾连续报警7次未果。民警未简单训诫或强制驱离,而是联合司法所、综治中心共同约谈物业与业主,最终推动停车规则修订并形成共享车位方案。一纸调解协议,既明确了权利义务,也化解了积怨。这种“法治+共治”模式,使调解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火”,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专职民警调解员+联合调解”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正是诃额伦派出所针对此类难题,凝聚共识、智慧解题的实践成果。
如今,在这间警务室,重复警情不再只是待处理的“任务清单”,而是转化为“人民调解调查记录”上的典型案例。专职调解员逐一梳理矛盾根源,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厘清责任边界,再通过“圆桌谈话”引导双方坐下来、把话说开。
——专业与共情:调解员的“双核”能力。调解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民警调解员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具备法律职业资格的专业底气,又积累了丰富的基层警务经验。他熟稔《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侵权责任等条款,也能在调解中敏锐洞察当事人心态。一份严谨的《人民调解调查记录》,不仅记录事实,还标注争议焦点;一次成功调解,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更是对双方诉求的深度倾听。
——联合治理:警务室里的“暖联盟” 。这间警务室的能量,还源于其与街道办事处、司法所、综治中心构建的“调解联盟”。在每周联席会议上,民警提供警情线索,司法所给予法律支持,综治中心统筹社区资源,形成“信息共享—联动介入—闭环化解”的治理链条。一宗复杂劳务纠纷,由民警初步核实警情,司法所介入法律指导,综治中心联动企业人事部门协商——多维度协作让调解告别单打独斗。
“以前觉得警务室是管‘抓坏人’的,现在它是帮我们‘解疙瘩’的。”一位曾因装修纠纷前来求助的居民感慨道。数据显示,警务室参与调解的案件成功率达98%,重复警情同比下降近四成。
“暖力量”背后,藏着这些治理“密码”。四家警务室,四种特色模式,共同构筑起诃额伦派出所基层治理的“暖力量”。“暖力量”的核心是“预防为主”,警务室推动工作重心前移,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暖力量”的关键在“精准服务”。各警务室针对辖区特点,聚焦差异化重点任务,避免“一刀切”,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暖力量”的保障靠“共建共享”。各警务室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联动社区、物业、商家等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警务室的“暖力量”,正以蓬勃生机温暖着辖区每个角落,让“暖城之治”成为这座城市鲜明鲜明的平安底色。
温馨提示
亲爱的小伙伴:
来源:平安鄂尔多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