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1949年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那六十万人,多数人想的是战乱里的奔波、两岸分离的苦,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六十万人里,不少年轻的国军士兵,到最后连个后代都没留下。不是他们不想,是当年的处境,把他们“有家有娃”的念想,磨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提起1949年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那六十万人,多数人想的是战乱里的奔波、两岸分离的苦,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六十万人里,不少年轻的国军士兵,到最后连个后代都没留下。不是他们不想,是当年的处境,把他们“有家有娃”的念想,磨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这“六十万”不全是扛枪打仗的士兵,里面有官员、家属、学生,真正没留下后代的,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基层士兵。这些士兵里,一半是1948、1949年被抓壮丁来的,另一半是原国民党正规军的兵,比如山东的老张,1948年在家种地时被抓壮丁,1949年跟着部队撤到台湾,去的时候才21岁,兜里还揣着老家对象翠花送的绣花荷包;而他同营的小李,是胡宗南部的正规兵,1947年自愿参军,本来想混个前程,没成想跟着撤到了台湾,俩人才差一岁,却都把“结婚生子”的事儿,拖成了泡影。
“没钱没条件,连自己都养不活”。刚到台湾那几年,经济差得离谱,大米按人头配给,一个人一个月就12公斤,士兵的津贴才新台币30到50块,按当时汇率,也就够买两斤肉。老张在部队当步兵,住的是临时搭的草棚,十几个人挤一间,晚上翻身都得小心碰着人。想找对象?本地姑娘要么嫌士兵穷,要么家里怕“大陆来的兵没根”;从大陆来的女眷本就少,早被当官的、有手艺的挑走了。老张25岁那年,老乡帮他介绍过一个福建来的寡妇,带着个四岁的娃,对方就提了个要求:要一套新衣裳当彩礼。老张翻遍箱子,只有两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这事当场就黄了。后来他跟小李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哪敢娶媳妇?别到时候让人家娘俩跟着饿肚子。”
再就是“满脑子想回家,谁也不想在台湾将就”。那时候台湾当局天天喊“反攻大陆”,军营里的广播早中晚播,墙上刷着“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成功”的标语,连士兵领的津贴袋上,都印着“反攻纪念”四个字。大家都信了,觉得顶多两三年就能回大陆,谁也不愿在台湾“随便”结婚。老张总跟战友念叨:“我老家有三亩地,我娘还在村口老槐树下等着抱孙子,等回去了,就跟翠花办喜事,在院里盖个猪圈,再养几只鸡,多好。”小李也盼着回家,他是陕西人,家里有个妹妹,想着回去后帮妹妹找个好婆家,自己再学门手艺。可一年年等,“反攻”的信儿越来越淡,老张从20岁等到30岁,再等到40岁,老家没了音讯——后来从同乡嘴里才知道,翠花在他走后第三年,就嫁给了村里的会计,生了一儿一女,早把他当成了“没了的人”。
还有当局的管控,把士兵绑得死死的。1949年5月起,台湾实行戒严令,士兵想转业比登天还难,得部队层层审批,好多人一当就是十几年兵。老张32岁那年想转业去码头当搬运工,部队说“外岛缺人”,把他调去了马祖。那地方缺水缺粮,住的是山洞,夏天潮得能拧出水,冬天冷风往骨头里钻。小李更惨,1952年被派去东引岛,岛上没淡水,只能喝雨水,他去的第二年就得了肺病,咳嗽得整夜睡不着,连看病的钱都没有,35岁就没了,到死都没跟姑娘牵过手。就算没被派去外岛,士兵出营门也得请假,一次最多4小时,还不能出县城,想认识个姑娘都没机会。
就算有少数人熬到转业,能娶上媳妇,也未必能留下后代。那时候台湾医疗差,婴儿死亡率高得吓人,10个娃里能活7个就不错了。老张的战友老王,38岁才娶了个台湾本地姑娘,生了个儿子,可孩子刚满三岁就得了脑膜炎,县城医院没药,等赶到台北医院时,孩子已经没气了。后来老王媳妇跟他闹离婚,说“跟你过一辈子,连个念想都留不下”,老王到最后还是一个人过,天天坐在门口盼着能收到老家的信,可直到去世,也没等来一封。
现在台湾的荣民之家(以前常叫老荣民院)里,还能见到不少当年的士兵。他们坐在轮椅上,手里还攥着泛黄的老照片,有的连老家的村名都记不清了,一辈子没结婚,没孩子,身边只有护工帮着喂饭、擦身。那些没留下后代的国军士兵,不是不想有个家,是战乱葬送了他们的青春,是漂泊磨没了他们的盼头,是海峡隔断了他们回家的路,是到死都没说出口的“想回家”。
来源:卡布奇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