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召开。当前全球聚变能研究进展明显加快,上半年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先后取得多项实验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而等离子体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
近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召开。当前全球聚变能研究进展明显加快,上半年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先后取得多项实验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而等离子体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近期也取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那核聚变路线有几条,全球哪个国家最强,今天我们就来做个盘点。
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跟核裂变一样都是靠损失质量来产生能量。根据王淦昌老爷子一篇文章,常见的核聚变反应大致有五种,从释放能量角度,最厉害的是氘核与氚核反应,生成一个氦核加一个中子,同时放出17.6Mev的能量。其他核聚变反应,放出的能量都没这么多。
这个反应妙的地方,是释放的中子还可以和锂6反应,生成氚和氦,外加4.8Mev能量,这样就实现了氚循环,解决氚原料短缺问题。同时这个反应还能生成氦,解决氦气短缺问题。另外这个反应还要用到锂,所以锂不光是电池材料,也是核聚变材料。
知道了原理,那如何让聚变发生呢?原子核一般带正电,要碰到一起并不容易,而科学家想到的办法也十分粗暴,就是给原子核一个极大的速度,让它们相互碰撞。粒子运动的宏观表现就是温度,所以核聚变首先需要高温。其次还需要高密度,不然地广人稀原子核很难碰到一块去。最后还需要持续时间,让反应连续下去。上述三个条件合在一起,就是聚变三乘积。一般认为这个三乘积要达到10的22次方,才能实现商业核聚变。
那如何实现高温、高密、高持久呢?一般有三条路径,引力约束、惯性约束、磁约束。引力约束其实就是太阳的方式,利用自身引力把聚变物质凝聚在一起,产生高温、高密、长时间稳定的聚变环境。这种方式目前人类玩不了,所以商业核聚变瞄准的一般是后两种方式,惯性约束和磁约束。磁约束比较好理解,就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作用下,运动轨迹受限这一特征,来将反应粒子约束起来。而在高温环境下,物质会进入等离子态,所含的粒子基本都带电,因而可以用这种方式。
比较难理解的是惯性约束,它一般是把聚变物质做成靶丸,然后拿激光或X光去照。在激光作用下,靶丸内爆压缩实现点火。那惯性约束的惯性二字是什么意思呢?它其实是内爆压缩后,聚变粒子会有一个向内的速度惯性,只要在速度惯性耗尽前完成点火,聚变就成了。这东西有点儿像寸拳,只要你速度够快,让挂起来的砖头来不及运动,就有可能把它打断。
目前全球最大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是美国NIF(国家点火装置),该装置已经创造8.6兆焦输出功率新纪录,但总体仍没有达到净增益,只是勉强做到了输出能量比激光能量高。激光点火能量5.2兆焦,输出8.6兆焦。
中国的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称为神光,神光往上可追溯到王淦昌。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工作开始于1964年,激光是1960年发明的,所以这个起步相当早。王淦昌院士在了解到激光一些特性后,就想到把激光跟核物理结合起来,最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上海光机所研究激光器的邓锡铭,两人就做起了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到80年代,项目正式上马,张爱萍将军将这个装置命名为了神光。
值得一说的是,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是苏联科学家巴索夫和我国科学家王淦昌在上世纪60年代各自独立提出的。但当时我国科技水平比较弱,所以70年代让美国NIF占了先。不过后来我国搞出了激光钕玻璃,在激光功率上突飞猛进,并且钕玻璃禁止出口,反向封锁了美国十几年。
目前神光的最新版本是神光-Ⅲ,主要技术指标已接近美国NIF水平,是世界第二大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至于相关公司,有确切消息的是立航科技,它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明确表示,参与了神光-Ⅲ主机装置项目。
另外一条磁约束路线,它主要包括两条子路线——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托卡马克与仿星器的直观区别,是托卡马克的线圈比较平滑,而仿星器的线圈比较拧巴。拧巴的好处是可以产生更复杂的磁场,从而对内部粒子作更复杂的控制。但它的缺点也是太复杂,需要扭的非常精密才行,所以精密制造比较强的德国在仿星器上拔得了头筹。我国70年代建过一个名为「凌云」的仿星器,但效果一般。而最新在建的是一个准环对称仿星器(CFQS),预计2027年建成。
仿星器除了拧巴,其他技术跟托卡马克大致相同,主要需要超导材料、钨基第一壁材料等,。目前最典型托卡马克项目是ITER,这是一个国际项目,后来几经博弈最终建在了法国。除了ITER法国还有个WEST,而我们有个EAST,这下我们就知道,托卡马克上谁是主要对手了。
其实很多国家都在搞托卡马克,如果单纯看参数的话,日本的JT-60SA最为领先,是国际规模最大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当然跟国际合作的ITER比,它是要逊上一筹。我国的EAST是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但建的比较早,2006年就已经建成并首次放电了。而日本这个JT-60SA,是2020年完成总装,2023年才举行揭幕仪式,正式实验可能要等到2026年。所以现在很多核聚变突破,是我国东方超环(EAST)和环流三号(HL-3)做出来的,等未来日本这个装置投用,我们的头衔可能就不保了。
但我们也不会坐以待毙,我们在搞一个BEST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这是在EAST基础上升级的一个项目,目标是实现全球首次聚变能发电。2027年除了建成BEST,我们还将建成CFQS准环对称仿星器,所以仿星器也在稳步推进。可控核聚变的主流路线,我们一条都没落下。
来源:科工洞洞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