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向冬的过渡,寒向冷的转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7:43 2

摘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

霜降之名,源于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意思是说,此时豺狼开始大量捕猎,储存过冬食物;草木枯黄,落叶纷飞;冬眠的昆虫也藏入洞穴,准备冬眠。

霜降节气历史悠久,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通过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周代《周礼》中已有“霜降”的记载,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被确定下来。

霜降时节,民间有许多传统习俗。

北方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俗话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柿子一般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南方则习惯吃鸭子,萝卜等食物,补充能量,为入冬做准备。

在农事上,霜降是秋季收获的最后时机。华北地区的大白菜即将收获,长江流域的冬小麦播种急需完成,南方则正值晚稻收割时节。农谚“霜降见霜,米谷满仓”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

山东等地在霜降日有扫墓的习俗,谓之“寒衣节”,人们会烧寒衣,为祖先“送寒衣”。

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垒塔,点燃塔中的柴草,待瓦片烧红后,将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祈求吉祥。

古代文人墨客对霜降节气多有吟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中写道: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了霜降时节枫叶红于春花的美丽景象,成为千古绝唱。

宋代诗人苏轼在《梨》诗中写道: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冬冰。

这首诗描写了霜降时节梨子成熟的美味,展现了节气与食物的关联。

元代诗人王冕在《舟中杂纪十首》中写道: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这首诗描绘了霜降时节蟹肥膏美的物候特征,以及人们饮酒食蟹的惬意生活。

随着时代变迁,霜降节气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有所淡化,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依然深远。它提醒人们关注自然变化,顺应天时,调整生活节奏;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智慧,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它通过诗词歌赋、民俗活动等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霜降,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传承。在秋去冬来的时节,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自然的韵律,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小沛谈天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