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长治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联合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凭借VA-ECMO(体外膜肺氧合)与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双机联动”生命支持技术,成功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名合并三重致命危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彰显了医院在急危重症胸痛救治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多
近日,长治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联合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凭借VA-ECMO(体外膜肺氧合)与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双机联动”生命支持技术,成功从死神手中夺回一名合并三重致命危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彰显了医院在急危重症胸痛救治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多学科协作攻克复杂心血管急危重症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生死时速,三重危机突袭55岁患者
9月22日凌晨1时,一名55岁男性因持续胸痛3小时未缓解,由潞州分院紧急转入长治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快速诊断,确定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医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入导管室进行冠脉造影。
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冠状动脉三支主要血管全部闭塞,属于极危重的心梗类型。介入团队迅速开通了回旋支血管,但另外两支血管仍处闭塞状态。更为危急的是,手术过程中患者突发呕血,生命体征急剧恶化,介入手术被迫中止,患者被紧急转入冠心病监护室。
进入监护室后,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心源性休克,伴随烦躁、呼吸急促,呕血量达到400毫升。
“患者当时面临心肌缺血、循环衰竭和消化道大出血三重致命威胁,任何一项都可能致命。”心血管内科主任王瑞华介绍。
医疗团队立即展开抢救:紧急置入IABP以改善心肌供血,进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实施心肺复苏稳定循环……经过整夜全力救治,患者生命体征终于暂时维持在临界状态。
多学科协作,破解两难局面
9月23日上午,为进一步加强生命支持力度,团队在床旁为患者实施了VA-ECMO治疗,并将其转运至重症医学科,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麻醉科等专家共同参与讨论。
专家团队明确指出了治疗过程中的核心矛盾:心梗治疗需要抗凝抗血小板以预防血栓形成,而消化道出血却需要止血,二者存在直接冲突。若采取保守治疗,因血管持续闭塞导致心肌不断坏死,患者生存希望渺茫;如果积极治疗,无论是再次介入手术还是急诊冠脉搭桥,术中死亡风险极高,且术后再出血风险极高。
团队最终确定了“在‘双机保驾’下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如不成功立即转为急诊冠脉搭桥”的救治方案。在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专家与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和风险后,家属同意治疗方案。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高难度抢救,要求多学科团队全程紧密配合,确保患者安全。
双机保驾,精准打通生命通道
9月26日,在VA-ECMO和IABP的双重生命支持下,患者再次被送入导管室。此时,ECMO承担了患者部分心肺功能,维持氧合与循环;IABP则通过主动脉内球囊的周期性运动,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并减轻心脏负荷,为介入手术创造了稳定的生理条件。
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准的操作技术,成功开通了患者闭塞的前降支血管,恢复了心肌的有效供血。整个手术过程在双机协同保护下平稳进行,未出现新的出血或循环波动。术后,患者安全返回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精心照护,过康复关键期
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精细治疗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逐步改善:循环功能稳步恢复,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肝肾功能未出现明显损伤。术后第3天,成功撤除VA-ECMO;第5天,拔除IABP。
手术10天后,患者转入心血管内科普通病房,此时已能自主活动,未留下明显后遗症。“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好,是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患者及家属向医护团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此次抢救中,多学科团队通过IABP与VA-ECMO的序贯联用,精准把握手术时机,有效化解了“抗凝救心”与“止血治疗”之间的临床矛盾,为同类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长治市人民医院在急危重症胸痛救治领域的综合实力。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将持续加强多学科协作、提升生命支持技术水平,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编辑:邢璐霞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