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两艘航母成为鸡肋,三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五年后可能考虑出售或封存一艘航母,因为这种东西对英国来讲没有多大用还是个吞金兽,脱欧后的英国没有能力养两艘航母+F35B舰载机……”
编辑:香瓜
“英国两艘航母成为鸡肋,三年内无法形成战斗力,五年后可能考虑出售或封存一艘航母,因为这种东西对英国来讲没有多大用还是个吞金兽,脱欧后的英国没有能力养两艘航母+F35B舰载机……”
这是局座张召忠曾在2019年9月下旬,就英国航母发展做出的预测。老实说,这回又让张召忠说中了,英国曾东拼西凑超800亿建造双航母,到如今真的已经成了累赘。
2007年那会儿,英国海军揣着40亿英镑的合同预算,兴冲冲在苏格兰船厂画线、切钢板,打算一口气造两艘大航母,名字起得挺气派: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谁也没料到,预算像气球一样一路鼓到64亿,换算成人民币550亿左右,相当于把当时英国一整年的国防预算啃掉一大块。钱烧得冒烟,船厂铆钉还没打完,金融危机先当头一棒,政府兜里立马瘪了。
然而,十几年过去,曾经的骄傲却沦为国际笑柄。这两艘钢铁巨兽如今被媒体无情地讥讽为“港口里的昂贵雕塑”,甚至一度被摆上货架,试图以20亿英镑的“跳楼价”折价出售。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两艘航母的困境,远不止是几次漏水、几次趴窝那么简单。它们就像一张精准的CT扫描图,从财政、工业到战略三个层面,清晰地剖开了现代英国在野心、财力和真实国力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裂痕。
航母项目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建立在财政错觉上的豪赌。最初的预算是40亿英镑,听起来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但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项目最终的造价一路飙升到了64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550亿,超支率接近百分之百。
这还不是终点。有专家估算,这两艘航母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将是其造价的整整7倍。这笔开销平摊到每个英国人头上,大概是1100英镑。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是在英国经济增长缓慢,GDP增速仅为0.8%的背景下。
为了喂饱这两头“吞金兽”,英国国防体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讽刺的局面:英国有了航母,却没有了足够的护航舰队。这就像一个工薪族,倾家荡产买了艘豪华游艇,却发现连出海的油钱都付不起了。要知道,航母单次出航的燃油成本,就高达3000万英镑。
最终,这场财政豪赌以价值的彻底崩盘收场。当英国试图向印度和澳大利亚兜售其中一艘航母时,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应。印度嫌维修成本太高,直接拒绝。澳大利亚则表示,现有的两栖攻击舰完全够用,根本没这个需求。这艘曾经的国之重器,彻底沦为了连盟友都避之不及的“负资产”。
如果说财政问题是“心脏”供血不足,那么接二连三的技术故障,则暴露了英国工业基础这身“骨架”早已锈迹斑斑。这些问题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的衰退。
两艘航母就像一对体弱多病的兄弟,轮流出问题。“伊丽莎白女王”号,刚服役不久的2017年,管道就爆裂,200吨海水直接灌入机舱。后来又发现螺旋桨轴封有问题,每小时漏水200升。到了2024年,准备参加北约重要军演前夕,螺旋桨联轴器又坏了,只能临时退出。
它的姊妹舰“威尔士亲王”号更惨。2020年两次发生严重进水事故,泡坏了大量电缆。2022年8月,右侧螺旋桨主轴直接断裂,一个重达33吨的部件就这么脱落了,最后被拖船灰溜溜地拖回港口,光维修就花了2500万英镑和9个月时间。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威尔士亲王”号在部署到日本期间,右侧桨轴再次出现问题,停靠新加坡时,又被发现船体油漆大面积脱落。这些频繁且五花八门的故障,从动力核心到船体表面,无一幸免。
问题的根源,其实在设计图纸上就埋下了。为了省钱,项目放弃了技术成熟但昂贵的核动力,改用燃气轮机-全电推进,结果导致动力系统模块故障率居高不下。那个被大肆宣传的双舰岛设计,号称能节省空间、提升稳定性,实际却让甲板调度效率降低了30%,出动架次率只有美国尼米兹级的四分之一。
比设备失灵更可怕的,是人的流失。海军内部存在约2000人的缺口,新兵招募量下降了22.1%,甚至被迫降低训练标准,连游泳测试都取消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宁愿去维修高铁,也不愿留在军中。这就造成了“有船无人开,有损无人修”的窘境。
在作战层面,这两艘航母更像是一个空心的堡垒,既缺少锋利的“牙齿”,也穿不上坚实的“铠甲”。它们所谓的全球部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场依赖盟友施舍的“表演式外交”。
“牙齿”指的是舰载机。每艘航母设计上可以搭载40到50架F-35B战斗机,但现实是,截至今年,全英国的F-35B加起来也只有48架。这批飞机还要由海军和空军共用,分到每艘航母甲板上的,通常不足10架,最多时也只有24架。
为了撑场面,英国甚至不得不向美国海军陆战队“借”飞机来填满甲板。这种“有舰无机”的尴尬,让航母的作战效能被评为仅仅等同于一艘两栖攻击舰。
“铠甲”则是护航舰队。由于前面提到的预算削减,英国海军自己已经凑不齐一支像样的护航编队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拼单团购”式的奇特景象。
2021年,航母在南海巡航,严重依赖美军提供支援。2024年参加演习,需要荷兰的护卫舰来开路。而到了今年的印太部署,编队里更是混编了挪威的油轮和美国的驱逐舰,活像一支“万国联军”。
今年的这次部署,简直就是其战略执行力脆弱不堪的集中展示。先是一架F-35B因天气原因紧急迫降印度,搞得英方赶紧派地勤人员去守护技术机密。接着是船体掉漆的尴尬。然后又传出桨轴问题。甚至有消息称,在日本附近活动时,还需要邻居日本的舰艇来“搭把手”,像是去邻居家借灶台做饭一样。所谓的“展示全球存在”,最终却向全世界直播了自身的虚弱与窘迫。
军事评论家张召忠曾在2019年判断,五年内英国会抛弃一艘航母。他当时的核心观点是,英国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军事野心,这种脱离现实的军事建设,最终只会是掏空国库、换来一座“钢铁监狱”的沉重负担。
如今看来,这并非什么神秘的预言,而是一种基于常识的现实主义判断。英国航母的困境,本质上是二战后许多老牌帝国共同面临的世纪难题:如何在有限的国力与昔日的全球雄心之间找到平衡。英国的错误在于,它天真地将昂贵的军事硬件等同于国家影响力,却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是坚实的财政、强大的工业和清醒的战略。
当“日不落的余晖”最终洒在漏水的甲板上,这两艘承载着帝国旧梦的空心巨兽,究竟会驶向被封存的船坞,还是被拆解的宿命?这不仅是英国海军的难题,也是所有试图用历史惯性对抗现实规律的国家的警钟。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