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哥伦比亚纪念废除奴隶制174周年的活动上,该国首位非洲裔女副总统弗朗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番话,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
在哥伦比亚纪念废除奴隶制174周年的活动上,该国首位非洲裔女副总统弗朗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番话,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
这位从底层抗争上来的政治家,本该是种族平等的象征,却当众控诉自己在政府内部被彻底边缘化,想给地方引投资被调离关键部门,施政处处受限,所谓的"变革希望"更像个美丽的幌子。
马尔克斯的遭遇,不过是哥伦比亚种族困境的缩影。
这个宣称"多民族、多元文化"三十余年的国家,至今仍摆不平一道刺眼的鸿沟:占全国5100万人口10%的非洲裔,在制定国家决策的行政部门里,代表比例还不到1%。
非裔女性主导的法律行动组织ILEX近期发布的报告,用冰冷的数据戳破了哥伦比亚的"多元假象"。
这份汇集了各部委信息的报告显示,即便在2022年左翼总统佩特罗上台、宣称要推动社会公平之后,非洲裔在权力核心的存在感依然低得可怜。
更讽刺的是,很多政府机构压根不记录员工的族裔身份。
这种"统计上的隐形"让非裔群体的需求彻底被排除在政策制定之外,连谁是服务对象都搞不清楚,谈何精准施策?
ILEX在报告里直言不讳:"单一化的权力结构,只会一遍遍复制根深蒂固的偏见。"
要知道,哥伦比亚的非洲裔并非少数群体。
他们的祖先多是殖民时期从卡塔赫纳等港口被贩卖来的黑奴,数百年来一直被压在社会底层。
如今考卡、纳里尼奥等非裔聚居省,既是武装冲突的重灾区,也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方,近八年就有近30万人因暴力流离失所,其中七成受害者是非裔和土著居民。
弗朗西亚・马尔克斯的人生轨迹,本是哥伦比亚最励志的范本。
1981年出生在考卡省的小村庄,父母都是矿工,她从小睡地板长大,成了单亲妈妈后,为了糊口还在金矿当过女佣。
后来跨国公司要在老家的奥韦哈斯河建水电站,威胁到村民饮水安全,她带头抗争,哪怕收到死亡威胁也没退缩。
最终靠勇气登上了英国广播公司的"全球百大影响力女性"榜单,还在2020年拿到了法学学位。
2022年,她当选副总统,成为哥伦比亚历史上首位非洲裔女副总统,连同平等与公平部部长奥罗拉・维加拉、驻美大使路易斯・吉尔伯托・穆里略等人,构成了近二十年来仅有的9名非裔部长级官员。
可这份"荣耀"背后,却是无处不在的掣肘。
佩特罗政府的内部分裂早已不是秘密,总统与副总统的疏离成了公开的尴尬。
马尔克斯曾多次表示,自己虽手握数百万选票,话语权却不如那些非民选的官员。
非裔政治学家约翰尼斯・阿尔迪拉点破了关键:"弗朗西亚能进权力核心,是她自己拼出来的,不是当权者的恩赐。
但这地方的敌意从没消失过。"
ILEX的报告把矛头对准了哥伦比亚公职任用的"金科玉律",功绩主义。
理论上说"择优录用"挺公平,可放到哥伦比亚的现实里,这不过是种族不平等的漂亮外衣。
所谓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凭空来的。
优质教育、人脉网络、发展机遇,这些都是"能力"的前提,可这些恰恰是非洲裔世代被剥夺的资源。
哥伦比亚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9到2023年间,近两成非洲裔儿童连中学都没上就辍学了。
不是他们不想读书,而是实在没条件:考卡等省份的武装冲突让家园不再安全,极端贫困逼着孩子从小就得打工贴补家用,有些地方的孩子甚至要靠挖金矿、摘古柯勉强糊口。
这样的起点差距,让"公平竞争"成了笑话。
就像在倾斜的赛道上跑步,即便非洲裔孩子拼尽全力,也很难跑到终点。
阿尔迪拉打了个比方:"你让一个从小没上过像样学校的孩子,去和私立学校毕业的精英竞争公务员,这叫择优吗?这叫固化阶层。"
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公还被"机构中立"的幌子掩盖着。
没人愿意承认,"功绩"本身就是为优势群体量身定做的标准,而系统性的种族主义,早就渗透到了招聘、晋升的每一个环节。
在很多人眼里,左翼政府本该是平等的捍卫者,但哥伦比亚的现实却打破了这个幻想。
阿尔迪拉直言不讳:"说进步派没有种族主义,纯粹是自欺欺人。
这里面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暗流,一点都不少。"
她举了个例子:佩特罗的亲密盟友古斯塔沃・博利瓦尔曾发文说要和"金刚"在一起,这种表述明显是在复制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而马尔克斯在政府里被边缘化的遭遇,更印证了进步派只是把非裔的支持当成夺权工具,压根没想过改变压迫他们的结构。
这种"利用式重视"不是新鲜事。
哥伦比亚长期存在的武装冲突中,非裔社区既是受害者,又是各方势力争取的对象,可冲突结束后,他们的权益却很少被真正关注。
就像2016年政府与"哥武"签署和平协议后,武装暴力依然频发,非裔流离失所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善,半数受害者连政府援助都拿不到。
尽管现实骨感,阿尔迪拉还是看到了一丝希望。
她常提起安吉拉・戴维斯的名言:"当一个黑人女性取得进步时,整个社会都在随之进步。"
在她看来,马尔克斯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现在哥伦比亚的黑人女孩,终于敢梦想自己有一天能走进副总统府了。
但梦想不能当饭吃,要实现真正的种族平等,还得靠制度改革。
对此,ILEX提出了三条实实在在的建议:调整择优录用机制,把历史不平等因素考虑进去;所有公共机构必须强制登记员工族裔,结束"统计隐形";建立专门的培养计划,给非洲裔人才搭梯子、找导师。
这些建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毕竟改变制度,本质上是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但马尔克斯的抗争史告诉我们,哥伦比亚的非洲裔从不是任人摆布的群体。
从当年捍卫河流的女佣,到如今敢于叫板权力的副总统,他们的斗争从未停止。
正如阿尔迪拉所说:"弗朗西亚的出现不是终点,只是开始。要是没有制度托底,再耀眼的个人光芒,也照不亮整个非裔社区的困境。"哥伦比亚的种族正义之路,还有很长很长要走。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