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署名为“兰州兰石医院”的“喜报”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公众热议。该“喜报”称:“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并列出9月份门诊量达7577人次、手术426台,10月开诊首日门诊451人、手术25台等数据。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质疑:病人增多本是健康隐患的体
近日,一则署名为“兰州兰石医院”的“喜报”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公众热议。该“喜报”称:“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并列出9月份门诊量达7577人次、手术426台,10月开诊首日门诊451人、手术25台等数据。消息传出后,不少网友质疑:病人增多本是健康隐患的体现,医院为何要“庆贺”?这种表达是否缺乏人文关怀?
事件发酵后,涉事医院迅速回应。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了解,兰州兰石医院确为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承担着职工与居民医保服务任务,其公布的诊疗数据基本属实。院方表示,这份“喜报”并非官方发布,而是由一名新入职员工在内部工作群信息基础上自行制作,并发至个人朋友圈所致。
事情起源于10月10日医院召开的月度工作总结会。会上通报了9月份及10月9日的工作量情况,相关数据被同步发送至内部微信群。这名年轻员工出于“展示工作成果”的初衷,将数字整理成带有庆祝语气的图文“喜报”,未经过审核便分享到了社交圈。此举很快被截图传播,形成舆情。
面对舆论压力,医院宣传与运营负责人冯立明公开道歉,承认“用词严重不当”,反映出医院在价值观引导和管理流程上的短板。“我们深刻反思,医疗的核心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追求‘业绩’。”冯立明表示,目前已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着手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笑谈:“医院看病的人多了还值得庆祝?”但细想之下,这一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长期潜伏于某些公立医院中的“行政化绩效思维”。在不少单位,医生考核看门诊量、科室评比拼手术数、领导汇报讲“增长曲线”。久而久之,医疗服务被悄然异化为“业务指标竞赛”。
病人不是顾客,疾病更不应成为“营收来源”。可当医院管理者习惯用企业的KPI逻辑来衡量医疗成效时,“患者增多=工作成绩好”的扭曲认知便有了滋生土壤。那位新员工或许只是无心之失,但他所模仿的,正是日常会议中常见的“通报模板”——强调数字、突出增长、忽略本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数据崇拜”正在侵蚀医患之间的信任基础。患者走进医院,期待的是被理解、被关怀,而非成为某个报表上的统计单位。当医院忙着为“接诊破万”拉横幅时,是否想过:如果社区健康水平提升,慢性病防控有效,其实理想的状况应是——看病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兰石医院的接诊量在大型三甲医院面前并不算高,作为基层二级医院,其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值得肯定。问题不在“做了多少事”,而在“如何讲述这件事”。医疗传播需要温度,需要用“守护健康”替代“战绩炫耀”。
此次事件也提醒所有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发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价值选择。一句“再创佳绩”,可能轻率地踩碎了患者的焦虑与痛苦。真正的“佳绩”,应是治愈率的提高、误诊率的下降、患者满意度的上升,而非冰冷的数字叠加。
一个健康的医疗生态,不该鼓励“病人越多越好”的隐性激励,而应建立以“预防为主、质量为本”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兰州这家医院的“喜报风波”,或许恰是一记警钟——让我们重新思考:医学的本质,究竟是对抗疾病的科学,还是追逐指标的生意?
愿下次听到医院的“好消息”,是因为又有社区实现高血压清零,或是某项疑难病症取得突破,而不是——“今天又看了五百个病人”。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