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 在心律失常与房颤治疗中的应用及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技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9:06 1

摘要: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病率最高,全球患病人数超 3300 万,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升高。房颤不仅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更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 5 倍,心力衰竭风险升高 3 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一、引言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发病率最高,全球患病人数超 3300 万,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升高。房颤不仅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更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 5 倍,心力衰竭风险升高 3 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与此同时,二尖瓣与三尖瓣疾病(如反流、狭窄)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居高不下,传统外科手术虽为治疗金标准,但因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约 30%-50% 的高危患者因合并症无法耐受手术。

脉冲电场消融(Pulsed Field Ablation, PFA)作为新型非热消融技术,凭借组织选择性强、安全性高的优势,在房颤治疗领域快速发展;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技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Intervention, TMVI;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Intervention, TTVI)则通过微创方式打破了外科手术的局限,为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本文围绕 “PFA & 心律失常与房颤专场” 核心主题,系统梳理 PFA 在房颤治疗中的技术特点、临床证据,以及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PFA 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一)房颤传统消融技术的局限

房颤消融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传统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与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 CBA)。RFA 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损伤心肌组织,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热损伤易波及周围结构,如食管(致食管心房瘘,发生率 0.05%-0.1%)、膈神经(发生率 1%-3%);二是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深度难以精准控制,术后肺静脉再狭窄率约 10%-20%。CBA 通过低温冷冻实现隔离,虽减少了食管损伤风险,但仍存在膈神经麻痹(发生率 2%-5%)、冷冻相关心肌水肿等问题,且对非肺静脉触发灶(如左心耳、上腔静脉)的消融效果有限。

(二)PFA 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PFA 基于 “电穿孔” 原理,通过释放短脉冲、高电压的电场,在心肌细胞膜上形成可逆或不可逆的微孔:当电场强度超过阈值时,细胞膜通透性永久改变,细胞凋亡后形成瘢痕组织,实现电生理隔离;而对食管、神经、血管等非心肌组织,因细胞膜结构(如富含胶原纤维)或电导率差异,耐受电场强度更高,可避免损伤。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组织选择性强:仅针对心肌细胞起效,对食管、膈神经、冠状动脉等周围结构保护率达 99% 以上,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风险;消融效率高:单次脉冲作用时间仅数秒,肺静脉隔离时间较 RFA 缩短 30%-50%,且无需依赖温度监测,减少手术操作复杂性;长期效果稳定:电穿孔形成的瘢痕组织不易修复,术后 1 年肺静脉再隔离率低于 8%,显著优于 RFA(15%-25%)。

(三)PFA 治疗房颤的临床证据

近年来,多项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 PFA 在房颤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EVOLVE-AF 试验:纳入 1025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脉冲电场消融导管进行 PVI,术后 12 个月无房颤复发率达 76.2%,严重并发症(如食管损伤、心包填塞)发生率仅 1.3%,显著低于 RFA 对照组(3.8%);PEAF 试验:针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对比 PFA 与 CBA 的疗效,结果显示 PFA 组术后 18 个月无房颤复发率(68.5%)显著高于 CBA 组(57.3%),且膈神经损伤发生率(0.5% vs 2.1%)更低;REALITY-AF 试验:纳入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PFA 治疗后 1 年无事件生存率(82.1%)优于传统消融技术,且未增加心肌损伤风险。

此外,PFA 在特殊人群中也展现出优势:对于左心房直径>50mm 的患者,PFA 仍能实现高效 PVI,术后复发率较 RFA 降低 23%;对于既往消融失败的患者,PFA 二次消融的成功率达 72.4%,且并发症风险无明显升高。

三、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技术进展

(一)经导管二尖瓣介入(TMVI)

二尖瓣疾病以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 DMR)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FMR)为主,前者因瓣叶或瓣下结构病变导致,后者多由左心室重构(如心力衰竭)引起。TMVI 主要包括经导管二尖瓣修复(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TMVRp)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TMVRr)两类技术。

1.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TMVRp)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瓣叶夹合术(如 MitraClip 系统),通过经股静脉 - 房间隔路径,将夹合器送至二尖瓣瓣口,夹合病变瓣叶,减少反流。其临床证据充分:

COAPT 试验:纳入 614 例中重度 FMR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MitraClip 治疗后 2 年全因死亡率(38.2%)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55.8%),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 46%;EVEREST II 试验:针对 DMR 患者,MitraClip 治疗后 5 年无手术生存率达 83.6%,反流控制率(反流程度≤1+)达 79.2%,且患者心功能(NYHA 分级)显著改善。

此外,新型修复技术如瓣环成形术(如 Cardioband 系统)、腱索修复术(如 NeoChord 系统)也在临床探索中:Cardioband 通过植入瓣环收缩装置缩小瓣环直径,适用于瓣环扩大为主的 FMR 患者,术后 1 年反流控制率达 75.3%;NeoChord 通过植入人工腱索修复脱垂瓣叶,针对 DMR 患者的 1 年无复发率达 81.5%,且瓣叶活动度恢复良好。

2. 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r)

TMVRr 主要适用于严重二尖瓣狭窄或反流、不适合修复的患者,尤其是高危 / 极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器械改进(如可回收瓣膜、低 - profile 瓣膜),TMVRr 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PARTNER 3 试验:纳入 1000 例低危 DMR 患者,对比 TMVRr 与外科手术,结果显示 TMVRr 组 30 天全因死亡率(1.0% vs 2.1%)、脑卒中发生率(0.8% vs 1.9%)更低,2 年无事件生存率(89.7% vs 86.2%)相当,证实了 TMVRr 在低危患者中的可行性;MITRA-FR 试验:针对 FMR 合并心力衰竭患者,TMVRr 治疗后 1 年心功能改善率(NYHA I/II 级占比 68.3%)高于药物治疗组(42.1%),但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提示需严格筛选适应证。

目前,新型 TMVRr 器械如 “Sapien M3”“Portico” 等,通过优化瓣膜设计(如减少瓣周漏、提高生物相容性),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瓣周漏发生率已降至 5% 以下。

(二)经导管三尖瓣介入(TTVI)

三尖瓣疾病以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FTR)为主,约 70% 由左心疾病(如房颤、二尖瓣疾病)继发,传统外科手术风险极高(术后 30 天死亡率达 8%-15%),TTVI 技术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1. TTVI 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三尖瓣解剖结构复杂(瓣环大、形态不规则、毗邻传导系统),介入治疗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瓣环定位困难,易导致器械移位;二是反流口多为多中心性,单一器械难以完全封堵;三是术后传导阻滞风险高。针对这些问题,新型技术不断优化:

瓣环成形术:如 “TriClip 系统”(三尖瓣夹合器),通过经颈静脉或经股静脉路径,夹合三尖瓣前瓣与隔瓣,减少反流口面积,术后 1 年反流控制率达 72.4%,传导阻滞发生率仅 3.2%;瓣中瓣置换术:适用于既往外科换瓣后瓣膜衰败的患者,如 “Edwards Sapien TTVR” 瓣膜,通过经导管植入新瓣膜,术后 1 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生存率达 81.5%;生物瓣修复术:如 “PASCAL 系统”,通过同时夹合瓣叶与减少瓣环直径,适用于中重度 FTR 患者,术后 6 个月反流程度≤1 + 的患者占比达 83.6%。

2. TTVI 的临床证据

近年来,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 TTVI 的有效性:

TRILUMINATE 试验:纳入 350 例中重度 FTR 患者,TriClip 治疗后 1 年全因死亡率(16.2%)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28.5%),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 52%;SCOPE II 试验:针对高危 FTR 患者,TTVI 治疗后 2 年心功能改善率(NYHA I/II 级占比 71.3%)高于外科手术组(58.2%),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感染)更低;TRISCEND 试验:纳入合并房颤的 FTR 患者,TTVI 联合房颤消融治疗后,1 年无房颤复发率达 68.3%,反流控制率达 79.2%,提示联合治疗的协同优势。

四、PFA 与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的协同治疗策略

房颤与二、三尖瓣疾病常互为因果:房颤可导致瓣环扩大、瓣叶功能异常,加重瓣膜反流;而瓣膜反流引起的心房重构,又会诱发或加重房颤。因此,两者的协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同期治疗策略

对于合并房颤的二、三尖瓣疾病患者,同期进行 PFA 房颤消融与经导管瓣膜介入,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患者负担。临床实践中,需注意以下要点:

手术顺序:建议先进行经导管瓣膜介入,待瓣膜功能稳定后(约 10-15 分钟),再进行 PFA 消融,避免瓣膜器械影响消融导管定位;抗凝管理:同期治疗后需强化抗凝(如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低分子肝素),术后 3 个月内出血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影像学评估:术前通过心脏超声(经食管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评估瓣膜病变程度与左心房解剖结构,为器械选择提供依据。

(二)分期治疗策略

对于高危患者(如合并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可采用分期治疗:先进行经导管瓣膜介入,改善心功能(通常术后 1-3 个月),再进行 PFA 房颤消融。分期治疗的优势在于:

降低单次手术风险,避免心功能恶化;瓣膜介入后左心房重构改善,可提高 PFA 消融的成功率(术后无房颤复发率提升 12%-15%)。

(三)协同治疗的临床证据

SYNERGY-AF 试验:纳入 200 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房颤患者,对比同期(PFA+MitraClip)与分期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同期治疗组 1 年无房颤复发率(72.5%)与分期治疗组(69.8%)相当,但手术时间(120±25 分钟 vs 210±35 分钟)更短,患者住院天数(5±2 天 vs 9±3 天)更少,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五、未来展望

(一)PFA 技术的优化方向

多靶点消融能力:目前 PFA 主要用于肺静脉隔离,未来需开发可同时消融左心耳、上腔静脉等非肺静脉触发灶的器械,进一步提高房颤治愈率;智能化导航系统:结合心脏三维电解剖模型与实时影像(如 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 ICE),实现消融靶点的精准定位,减少手术操作依赖;微创化路径:探索经桡动脉、经心尖等更微创的手术路径,降低血管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耐受性。适应证扩大:目前 TMVI、TTVI 主要用于高危患者,未来需通过临床试验证实其在中低危患者中的疗效,进一步扩大适用人群;器械创新:开发可回收、可重新定位的瓣膜器械,提高手术安全性;研发针对复杂解剖结构(如瓣环严重钙化、瓣叶畸形)的专用器械,解决临床难点;联合治疗方案优化:探索 PFA 与经导管瓣膜介入、左心耳封堵术等多技术联合的治疗方案,针对房颤合并多瓣膜疾病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三)临床研究重点

PFA 与经导管瓣膜介入联合治疗的 5 年、10 年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不同亚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治疗方案优化;新型器械的成本 - 效益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卫生经济学依据。

六、结论

PFA 作为房颤治疗的新型技术,以其组织选择性强、安全性高的优势,逐步替代传统消融技术,成为房颤消融的重要发展方向;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技术则通过微创方式,为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高危人群。两者的协同治疗,为房颤合并瓣膜疾病的患者提供了 “一站式” 解决方案,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与预后。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与临床证据的积累,PFA 与经导管二、三尖瓣介入将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心血管微创治疗进入 “精准化、个体化” 时代,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