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去旅行,原来这才是读书最浪漫的打开方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9:13 1

摘要:当书中的文字与眼前的风景重合,知识仿佛也有了温度。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跟着课本去旅行”成为了新时尚。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从语文书里的黄山、桂林、庐山...再到英语封面的大洋彼岸,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山水间知行合一。这不止是一次旅行,其实更是一堂生动的“户

当书中的文字与眼前的风景重合,知识仿佛也有了温度。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跟着课本去旅行”成为了新时尚。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从语文书里的黄山、桂林、庐山...再到英语封面的大洋彼岸,让“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山水间知行合一。这不止是一次旅行,其实更是一堂生动的“户外立体课堂”。

这个假期“游”点厉害

01

安徽黄山·《黄山奇石》

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黄山奇石》

一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来到书中描绘的风景地,他们不仅是为了陪伴孩子“走进课本”,更是在现实中验证孩子心中的“空白”。

当孩子指着眼前的山水惊呼“就是这里!”时,父母也会被那份纯粹的喜悦感染,仿佛回到自己的学生时代。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里的景色,如今在眼前展现,每一片云雾、每一道光影,都像是在呼应课本里的故事。对大人而言,这也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如今可以与孩子一起亲身经历,更加温暖而深刻。

课本里的“奇石”只是想象中的形状,而真正站在山间仰望时,才明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比文字更有力量。

02

桂林阳朔·《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名句,在亲临漓江时得到了最直观的印证。碧水环绕、奇峰林立,每一处景致都像从课本里走出来的一样。

这正是“跟着课本去旅游”的魅力——让平面的文字立体重现,让书中的描写不再是想象,而是在眼前鲜活地呈现,让人心中涌起惊喜与共鸣。

当竹筏轻轻滑过江面,才知道“静”、“清”、“绿”不仅是形容词,而是一种可以被心感受到的宁静,文字有尽,而山水无穷。

03

江西庐山·《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Lines on the Xilin Wall

[Song Dynasty] Su Shi

Whichever way you look at them Mount Lu's ridges go on and on. And its peaks tower on high.From near, from far, From high, from low The scenery of Mount Lu Is different every time. The reason I can't see The real Mount Lu Is that Mount Lu Is where I am.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首》

中英双语·诵读版

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思,也是在亲临庐山时有感而发。但评论区的留言却颇有趣味,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几个字总背诵乱!”

还有实际打卡的游客这样评论道:

《题西林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那时的他正经历人生的低谷:仕途受挫、身处边地、心绪低沉。然而,当他登临庐山西林寺,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间,眼前的景色瞬间开阔了他的心境。

当我们亲临西林寺、仰望云雾中的庐山时,才真正理解苏轼当时的心情起伏。景色与心境相互映照,背诵,就不再只是单纯的记忆了,而是让诗意和人生感悟交织在一起,才真正懂得苏轼那句“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04

浙江金华·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

叶圣陶先生笔下“躺船进洞”的独特体验,至今仍让游客津津乐道。一位游客回忆起当时的趣事,还不由得发笑,这份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课本知识变得鲜活难忘。

在洞中,微微的凉意、暗淡的光线和轻轻荡漾的水声,让景色与文字描写完美重合。不过,也有不少网友坦言自己的小遗憾:

孩子在惊喜和欢笑中理解了文字的意境。这种体验留下的印象比课堂更深刻。

沿着叶圣陶先生的记录,探秘金华双龙洞的奇妙世界,当小船缓缓进入洞中,那一刻仿佛也在穿越时空与先生同步,黑暗之后豁然开朗,不只是探索到了洞的尽头,更像是一次关于“探索与勇气”的课堂,真正把课本中的文字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和未来的自己对话

澳大利亚·十二使徒岩

看到小时候的小沐言对长大后的自己说的话,那份真诚和天真令人心头一暖,几次停顿仿佛想再多嘱咐几句。

原来,成长并不是告别过去,而是与曾经的自己握手言谈,在时间的流转中,在跌跌撞撞中,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的评论也让人心生共鸣,有人带女儿去了“大西洋尽头”,带她看世界,心中尽是满足与幸福。

有人说,“攒了28年才能去”,字里行间流露着坚持。

有人感叹,“从书本到眼前我用了三十多年”,那是一种终于触摸到梦想的努力。

还有人轻描淡写地说,“世界这本书俺也打开了一页”,却让人读出了平凡中的知足。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个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人,用温柔和坚定迎接每一个明天,向着世界这本书出发。

替小时候的自己去看看世界

陕西西安·兵马俑

十五年前,早读课上读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时,只是会机械地加重语气,不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而当我们真正站在兵马俑坑前,看到那片壮阔的“雄师”,才真正体会到震撼。

2000多年前的风,从课本吹到人们眼前。将军俑、跪射俑、车马等等……那些文字里的世界在眼前都鲜活了起来。

从课本到现实:外国朋友的庐山初体验

——“中国语文课本里面都是写实的,这不是AI,这就是李白诗中的庐山。”

江西庐山-《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Gazing at the Waterfall on Mount Lu

[Tang Dynasty] Li Bai

Up from Xianglu Peak Spirals a purple mist In the sunlight. From afar I view the cascade, Which seems to leap down for thousands of sheer feet. It looks like the Milky Way Has descended to Earth.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首》

中英双语·诵读版

当外国朋友惊叹于庐山瀑布的壮阔时,我们也重新理解了李白的浪漫。原来,诗中的庐山,不只属于诗人,也属于每一个亲眼看见的人。

从课本走向现实,从故事映入风景。孩子们在旅途中体会课文的精髓,大人们在旅途中找回童年的懵懂,而我们,也在故事中重新认识中国。

让我们一起走进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

一地一卷,一页一景,
在文字与行走之间,遇见鲜活的中国。

来源:CHNstorie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