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轶可的“迷人的危险”巡演,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旧巴士:天津站直接撞上“票房不够”的护栏,苏州站留下“谁说了算”的轮胎印,剩下的广州、成都干脆拐进小巷——从5000人体育馆缩进800人Livehouse,票价砍三成,开票秒空,却没人敢鼓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
曾轶可的“迷人的危险”巡演,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旧巴士:天津站直接撞上“票房不够”的护栏,苏州站留下“谁说了算”的轮胎印,剩下的广州、成都干脆拐进小巷——从5000人体育馆缩进800人Livehouse,票价砍三成,开票秒空,却没人敢鼓掌,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优化体验”,是“止损”。
把大场馆换成小酒吧,就像把婚宴改到路边烧烤摊:菜还是那几道菜,面子却碎了一地。
业内管这叫“降级”,粉丝嘴硬说“近距离更香”,身体却很诚实——广州站放票前,超募登记人数只有实际座位的六成,800张票靠降价才卖光。
数据摆在这儿,谁都能算清:腰斩的票房、腰斩的自尊。
更尴尬的是,主办方和艺人团队干脆在微博“掀桌”。
葫芦狗文化先放话“某些艺人预期过高”,曾轶可工作室回怼“拒绝背锅”。
翻译一下:前者嫌后者不肯多跑商务、不直播带票;后者嫌前者宣发抠门、只想割韭菜。
一句话,钱都缺,都不想掏,于是把锅甩给“市场”。
可市场不会说话,只会用脚投票——天津站退票通道7天走完,众筹群里200张“爱心票”瞬间成了烫手山芋,律师一句“公益捐赠不能替代合同”把粉丝拉回现实:想救场?
先准备好二次被割。
粉丝经济走到这儿,露出最脆的那根骨头:为爱发电可以,电站维护费谁出?
以往顶流有品牌爸爸兜底,腰部歌手只能把成本摊进票价。
曾轶可的新单曲《裂隙》里唱“数字的游戏里,谁在贩卖真心”,像给这段拉锯配的背景音乐——可惜,真心不能抵房租,灯光师、乐手、舞台监工都要现金结账。
行业半年报早就写过答案:2023年上半年,Livehouse票房涨67%,大型演唱会亏损率却超40%。
一句话,观众变精了,只肯为“超值体验”买单。
大场馆里看不清脸、听不清歌词,还要付交通酒店钱,不如钻进Livehouse,一杯酒、一眼真人,性价比瞬间拉满。
曾轶可只是最早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接下来,预算没千万级的巡演,都得先问自己三遍:票卖不完,我睡不睡觉?
接下来她有两条路:一条是综艺《声生不息·家年华》,用电视台的机位和剪辑换流量;另一条是继续写歌,把争议写进歌词,把流量二次回收。
能不能翻身,关键不在粉丝多努力,而在她能不能把“真心”换成“真金”——要么找到肯砸钱的新金主,要么把成本砍到Livehouse都敢笑。
否则,下一次取消的,就不止天津、苏州,而是整个“迷人”的招牌。
演出市场没有眼泪,只有现金流。
观众可以为你举起一次灯牌,但不会为同一份感动买两次单。
曾轶可的巴士已经拐进小巷,下一站是掉头重回大道,还是直接抛锚,就看她油箱里还剩多少歌。
来源:热闹圆月5Rvpy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