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二代”万里寻根,为支边父母建立“声音档案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9:11 1

摘要: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蔡俊 湖北十堰日报记者赵久成 杨建波 卢玉英)61岁的周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收到了一纸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档案馆收藏证书。这张证书,是他无偿捐赠自己录制的12集《郧县籍儿女支援新疆建设》视频后获得的。当地媒体报道盛赞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蔡俊 湖北十堰日报记者赵久成 杨建波 卢玉英)61岁的周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收到了一纸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档案馆收藏证书。这张证书,是他无偿捐赠自己录制的12集《郧县籍儿女支援新疆建设》视频后获得的。当地媒体报道盛赞:12集视频,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档案。这份捐赠,填补了官方档案的空白,为湖北省地方史、新疆建设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024年7月,周成从湖北十堰市驾车出发,万里迢迢远赴新疆巩乃斯种羊场,用了40余天,在这片他自出生至中年一直生活的家乡热土之上,走访了上百户散居在巩乃斯河两岸村镇的人们。这其中,有上世纪60年代从湖北前来支边的耄耋老人,也有已然离世,但儿女和后人仍奋斗在新疆大地上的“疆二代”们。

2024年7月,周成(右)采访新疆巩乃斯种羊场乡亲们。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次孤独却充满力量的寻根之旅。在这四十多天里,周成静静聆听、认真记录、仔细拍摄。镜头前,老人们操着浓重的乡音,颤巍巍地讲述六十多年前的过往:住地窝子的窘迫、饿着肚子开荒的顽强、修建房屋道路的豪迈、思念家乡的夜晚……那些难忘的个体感受与生活细节,在周成的镜头下重新变得鲜活。

当这些珍贵影像资料被郑重交到郧阳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手中时,周成接过的不仅是一纸收藏证书,更是一场跨越六十余年的历史接续——他为2805名郧阳“支边”青年,尤其是其中来自柳陂镇的246位同乡,建起了一座能流传后世的“声音档案馆”。

“将父辈建设新疆的故事记录下来,用光影记录新疆成立七十周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让人们铭记他们这一代人在新疆大地上的无私奉献和付出,让人们体会和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意义重大,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0月5日,已回到十堰市的周成在电话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戈壁起宏图:一代人的远征与扎根

时光回溯。1960年暮春的汉江畔,柳絮在风里打着旋儿。郧县柳陂区的支边报名处挤得水泄不通,有人踮着脚张望,好奇地凑个热闹就填了表格;有人攥着报名表躲在街巷,把钢笔咬出深深齿痕,才颤抖着写下名字;更有人背着家人、妻子,把盖好公章的志愿书塞进棉衣领口,直到启程前夜才敢吐露实情。

1971年,周成一家全家福。受访者提供

周成的父母,当年正是20余岁青春韶华的周兴山、孟学珍,就在这批报名者当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支援边疆”的号召从广袤新疆传到郧阳区(时称郧县),郧阳地区有2805名青壮年和家属自愿报名奔赴新疆,扎根新疆,建设边疆。和无数响应国家号召的热血青年一样,周兴山、孟学珍与其他郧阳支边青年一道,怀揣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踏上西行列车。

在巩乃斯种羊场,周兴山因会木匠活被分配到基建队,妻子孟学珍也随队劳动。

“那时的人们,来到新疆,首先要面对的是生存的严酷挑战。一开始到种羊场,几家人挤在一间屋里,晚上全家人蜷在一张床上,床与床之间只挂个帘子,那种别扭劲儿实在让人受不了。”周成说,自己从小就从父母和前辈口中听到过这些细节。

这种状况持续了数月,直到他们亲手盖起新房。那时的房屋,选在地势较高处,直接用土打墙,房顶架上木梁,铺一层芦苇席和干草,再抹上泥土,就算完工了。有些房屋因盖得晚,冬天墙泥未干,屋内四壁挂满白霜与水珠,看起来比白灰墙还亮,寒冷程度可想而知。

比居住条件更严峻的是食物匮乏。初期集体食堂尚能维持,可很快因管理不善难以为继,改为按人定量供应粮食,平均每人每天不到一斤粮。为解决吃饭问题,场部牵头开展自救。冬春两季,大家冒着严寒修水利、积肥打粮;夏秋时节,大家顶着烈日、忍着蚊虫叮咬,日夜开垦荒地。各队还专门安排人员,到野外采摘苜蓿、地皮菜、蘑菇等,做成腌菜搭配稀饭食用,以缓解粮食不足的困境。

即便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中,建设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周成收集的资料清晰勾勒出那段奋斗年表:1960年9月,规划修建场部至哈拉布拉的农田大路;1963年,房屋建筑总面积达31372.08平方米;1965年,新源县出资修建邮政局房屋;1966年,房建面积增至46806.37平方米,同年购入苏式剪毛机,羊毛收割向机械化迈进;1968年,横跨巩乃斯河的大木桥建成,结束摆渡历史;到1989年,兴建三层办公楼、教学楼与宾馆,迎接国庆节与建场五十周年……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周兴山、孟学珍及全国各地支边人一砖一瓦、一锹一镐的奋斗成果,是2805名郧阳青年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的绿洲。

两代人的共同奋斗

中国新疆细毛羊的故乡——巩乃斯种羊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伊犁河谷。

行走在美丽的伊犁河谷,没有人能够想象到,上世纪60年代起,在这里奋力拓荒的老一辈建设者们的艰辛。在周成的视频和文字记录里,父辈的讲述,既有开拓者的无畏和乐观,也有当时严酷现实的反映。

“过了巩乃斯河,就看到白花花的、一望无际的盐碱地。晴天,遍地凸起硬碱土,像钢针一样,顶得人的脚生痛;雨天,满地盐碱烂稀泥,如木胶似的,粘得两腿抬不动,可谓人不亲来,泥巴亲。再往前走,成片芦苇草,长得比人高,三尺开外,只闻人语不见人;白天,这里的蚊子肆无忌惮地,咬的人身上包加包,包连包。”周成的笔下,如实记录着当年的状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巩乃斯种羊场资料图片。受访者资料图片

即使是巩乃斯种羊场场部机关办公室,也只是一个四周由土块垒成的四合院,院子里设有职工宿舍、卫生所、小卖铺、食堂等公用设施。院内所有的房子地基,都是由石头垒成、芦苇把铺顶、泥巴加草糊墙,条件十分简陋。院子外和房顶都长满了一人深的杂草,人烟稀少,蚊蝇猖獗,蛇鼠处处可见。

刚到巩乃斯种羊场,生活不习惯,气候不适应,不懂民族语言;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商店。场部东边距新源县城93公里,南边离巩留县87公里,西边隔伊犁州132公里,北边到尼勒克县153公里,周边没有任何集镇,种羊场就像一座“荒岛”,可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1963年,周成在巩乃斯种羊场出生,成为“疆二代”。到了上学年龄,种羊场办起学校,他和其他“疆二代”一边读书,一边帮场里做工: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跟着大人铲雪、修围栏。“那时读书条件差,但大家格外珍惜上学机会。”周成说,父辈常叮嘱他,“只有读书,才能更好地建设边疆”。

这段半工半读的经历,也培养了周成和小伙伴们吃苦耐劳的品格。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场测量队,成为一名测量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巩乃斯种羊场建设者们用土打墙自建家园。受访者资料图片

测量工作异常艰苦,尤其在新疆漫长的冬季。“伊犁的冬季从每年10月一直持续到次年5月,就算下雪天,我们也不能歇着,得把测量仪插进冻硬的土地里,难度很大。”七年测绘生涯,周成每日奔走的脚步,丈量的正是父辈用血汗开辟的家园。

令周成印象最深的,是种羊场所处位置,周围盐碱地、戈壁滩纵横,改良土地的任务自他的父辈直到他这一代人,从未停止。

“先是挖排渠,抽取地下水漫灌盐碱地,将地里的盐碱成分冲到排渠排走,再在上面垫上三四十公分的厚土,进行改良,这样反复一两年后,这片地才能种。”周成说,每一亩地的改良,都极其耗时耗力,当年的种羊场,没有挖掘机,没有推土机,所有工序都靠人工,就这么一锹一锹,一镐一镐,一筐一筐地挖土、抬土、填土,改良一亩地至少要四五十人干两至三年:“去年我回种羊场,特别感慨,现在那里到处都是绿草茵茵的草场,这些草场,以前都是大片大片盐碱成分很高的芦苇湖。”

血脉与精神,永远与新疆这片热土紧紧相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知识青年返城大潮涌动。周成也回到湖北十堰,进入东风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成为一名工人。而他的父母周兴山、孟学珍,则选择留在奋斗大半辈子的巩乃斯种羊场,直至退休后才返回十堰养老,现已溘然离世。

“我们这一家人的人生轨迹,几乎见证了新疆这数十年来的发展轨迹:第一代扎根边疆、奉献终身;第二代有的留下、有的回到父母亲出生的地方,但血脉与精神早已和新疆那片热土紧紧相连。”周成说。

退休后的周成,生活安闲,却始终有一个心结:当他尝试回望父辈们那段波澜壮阔的支边历史,想更深入了解这群特殊群体的过往时,竟惊讶地发现,郧阳区的官方档案馆中,关于这2805名郧阳支边青年的详细记载寥寥无几。“我萌生了为他们找回记忆的想法”,他说,这个念头如此强烈,促使他重返新疆,开展一场抢救性记录。

去年7月,周成开车从十堰出发,前往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实地采访,先后到乌鲁木齐、种羊场场部、一队、二队、三队、农田大队、伊宁市等地,在40余天的时间里,来回行驶一万多公里,完成了他的寻根之旅。

“这一趟行程,新疆的变化太大了,走着走着,我油然而生一股发自内心的感动和骄傲。”周成说,即便10年前,他曾经回了一趟新疆,此次回疆,新疆的飞速发展还是让他震撼:从进入乌鲁木齐起,到处高楼林立,城市绿化相得益彰,红山、西大桥夜景流光溢彩,大巴扎游客络绎不绝;一路开车到伊犁,以往颠簸的柏油公路,已经被便利宽阔平整的高速公路取代,荒漠绿化工程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绿洲处处皆是,服务区现代化程度与国内其他地区高度一致。沿途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都交通极其便利,高楼林立,完全颠覆了他自小生活在新疆时的所有印象。

“从全国各地来新疆旅游的人太多了,天南海北的都有,走在路上,随便和车友聊天,就能听到各种地方口音,新疆的魅力和吸引力,大到无可想象。”周成感慨。

让周成更为自豪的是,始建于1939年的巩乃斯种羊场,现在已经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畜禽场”“全国百家良种企业”。全场总面积57.7万亩,其中耕地近5万亩,优质草场46万亩,且拥有专门的新疆细毛羊研究所。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2025年的阳光洒向大地,曾经意气风发的支边青年已步入耄耋之年,当时从湖北郧县到种羊场的246位支边青年,如今仅剩23位老人在世。最年长的健在的老人翁许昌,已然91岁高龄。八十余载春秋,青丝染霜,皱纹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却从未磨灭他们骨子里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健在的老人们一提起他们曾经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奋斗过的青春岁月,就激动不已,滔滔不绝。”周成说,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是几代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边疆,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和建设新疆,将自己与新疆大地融为一体。如今,他们有人虽已长眠地下,有人已至耄耋,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镌刻在后人心中,也将化作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砥砺前行。

一座永不褪色的时代丰碑

与周成的聊天,家常而充满亲切感。疆二代,在新疆大地,是最为普遍和主体的存在。每一位疆二代的父母,都有着与周成的父母类似的生活和奋斗经历——新疆建设,是老一辈开拓者们,在数十个酷暑寒冬、沙尘秋风中,用铁锹、挑土筐、独轮车、坎土曼,打拼出坚韧的基石;而每一位疆二代,也与周成一样,在老一辈建设的基础上,用智慧、用知识、用经验,快速而高效地推进着新疆这片热土的发展,且见证着新疆的巨变。

采访过程中,周成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化作扎根大漠、建设新城的坚实力量。他们从开垦荒原到建设牧区,从搭建地窝子到筑起家园,用双手与汗水,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书写着自己的奋斗史诗。他们永远值得被铭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70年风雨兼程,山河巨变,回望来时路,新疆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一代代全国各地建设者的青春、智慧与汗水。他们的无私奉献,奠定了今天繁花似锦、和平昌盛的盛世基石。

如今盛世,正如这些跨越世纪的老人们所愿,美好而盛大,我们唯愿,在岁月的余韵中,这些奉献者们,能够继续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品味静好岁月里的幸福绵长。他们的故事,将成为新疆发展史上,一座永不褪色的时代丰碑。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