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0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段时间,老杨刚参加完孩子的家长会,没过两天就开始发烧、腹泻,还伴有剧烈呕吐。一开始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可几天过去症状越来越严重,甚至脱水头晕。去医院一查,医生说这是诺如病毒感染,而且就诊那几天,急诊室已经接连收了好几个类似病例。
医生还特别叮嘱他:“诺如病毒是出了名的‘传染王’,目前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得了就只能靠自己扛。”
诺如病毒,这个名字你可能听着有些陌生,可它的“战斗力”却让无数人头疼不已。每年冬季,它总会准时“到访”,在学校、养老院、餐厅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潮,甚至被称为“防疫噩梦”。
诺如病毒属于小圆RNA病毒科,虽然个头很小,但感染力极强。它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就是说,接触被污染的食物、水源、物体表面,甚至空气中的飞沫颗粒,都可能中招。
更要命的是,它的“潜伏期”很短,一般感染后12到48小时就发病,而且只要极少量的病毒颗粒(大约10~100个)就足以让人中招。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诺如病毒在集体生活场所的爆发率非常高,一旦有一人感染,极易引发“多人传染”事件。比如某些学校食堂、医院、邮轮,都曾因诺如而“全员沦陷”。
而且它的“传染窗口期”也很长,即便症状缓解后,病毒仍可在粪便中持续排出两周,这就意味着患者痊愈后仍可能是“移动病毒源”。
很多人以为病毒性感染就是普通拉肚子,但诺如的表现远比你想象中严重。典型症状包括:剧烈呕吐,水样腹泻;腹痛、乏力;有时还会伴随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脱水风险极高。尤其是婴幼儿,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电解质紊乱、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
在2023年冬季,广东某小学就曾因诺如病毒暴发,导致近百名学生呕吐腹泻,紧急停课。相关调查显示,感染源头是某次校外集体聚餐中的凉拌菜。
医生指出,诺如病毒感染虽然多数人可在48~72小时内自愈,但由于尚无特效药,治疗只能依靠对症支持,一旦出现持续高烧、无法进食或严重脱水,必须及时就医。
诺如病毒之所以难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变脸”能力惊人。目前已知的诺如病毒分为10个基因组群(GI~GX),其中GI、GII最常引发人类感染,而GII.4型又是其中“老大哥”,占据全球疫情超过70%的比例。
更麻烦的是,这个病毒每隔两到三年就会“换个模样”,导致人群对旧毒株的免疫力无法持续有效,新的爆发也就接踵而至。
正因如此,疫苗研发难度极高。目前全球尚无诺如病毒的商业化疫苗,国内也仅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短期内无法大规模应用。
这就意味着,在“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的现实下,防控的重点只能落在“预防”二字上。
诺如病毒虽强,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只要我们做对防护,还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以下这5件事,是疾控中心和感染科医生共同强调的防控重点:
1.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防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如厕、处理食物前后。
2. 食物要彻底加热,生食慎重。诺如病毒能耐60℃高温30分钟,只有煮沸才可彻底杀灭。生吃贝类海鲜、凉拌菜等高风险食物尽量少碰。
3. 注意厨房卫生,切生熟分开。案板、刀具、厨具要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厨房台面常用84消毒液或含氯清洁剂擦拭。
4. 一旦有人感染,立刻隔离处理呕吐物。患者应单独使用厕所,清洁呕吐物时戴手套、口罩,并用含氯消毒剂彻底处理地面和污染衣物。
5. 就诊时主动告知症状,避免交叉感染。诺如传播快,医院人多,一旦怀疑感染,应主动说明症状、佩戴口罩、避免在候诊区久留,同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
现实中,很多人把诺如感染当成“吃坏肚子”,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医学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近7亿人感染诺如病毒,导致约20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儿童。
它不像新冠那样引发肺炎,也不像流感那样高烧不退,但它胜在“快、猛、广”。感染后不仅自己痛苦万分,还极易传给家人和同事,甚至引发聚集性疫情。
更棘手的是,诺如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很短,半年到一年内可能再次感染,而且不同基因型之间并不交叉免疫。
所以,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千万不要硬扛,也不要带病上班上学,更不要让孩子带病入园。及时就医、隔离、消毒,才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做法。
参考资料:
《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指南(2022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年第57卷第12期:诺如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建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专家访谈,健康时报,2024年12月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