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的杭州,风吹到脸上已经有点扎人了。老张在娃哈哈车间干了15年,贴过的AD钙奶标签能绕西湖好几圈。可就在10月10日那天,他手一抖,连续贴歪了三瓶——手机弹窗里跳出一条消息:“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全力打造新品牌‘娃小宗’。”
10月的杭州,风吹到脸上已经有点扎人了。老张在娃哈哈车间干了15年,贴过的AD钙奶标签能绕西湖好几圈。可就在10月10日那天,他手一抖,连续贴歪了三瓶——手机弹窗里跳出一条消息:“宗馥莉辞去娃哈哈董事长,全力打造新品牌‘娃小宗’。”
他蹲在流水线边上,摸出半包利群,没点。脑子里就一件事: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换老板了,往后工资单上的数字,会不会像车间里的包装箱一样,说换就换?
一、改革像阵痛,但疼的是底裤
老张记得特别清楚,宗馥莉刚接手那会儿,车间里还有人开玩笑:“公主上位,会不会给咱们发红包?”结果红包没等到,等来了一纸新规。
先是高温补贴悄无声息没了,接着中秋发的米油变成了“记忆里的福利”。绩效奖更狠,去年还能拿八百,今年直接砍半。老师傅老陈私下抱怨:“房贷都快还不上了,在领导办公室红着眼吵了一架,最后只能偷偷刷招聘软件。”
这些变化背后,是宗馥莉铁腕推行的“三把火”:取消干股分红、清洗老臣、重构经销商体系。一位内部员工直言:“改革不是坏事,但节奏太快了!老员工干股分红一砍,收入直接掉一截,你说谁能不慌?”
二、业绩上去了,人心却凉了
讽刺的是,宗馥莉在任的几百天里,娃哈哈业绩其实挺能打——2024年全国饮料销售收入涨了24.5%,创了公司历史最高增速。可为什么干出成绩还得走人?
根源藏在股权结构里:娃哈哈集团46%的股份握在杭州国资手里,宗馥莉个人占29.4%,职工持股会占24.6%。这种“三足鼎立”的股权,导致使用“娃哈哈”商标必须全体股东点头。宗馥莉今年想把387个商标转到自己控股的公司,结果被硬生生挡了回来。
商标用不了,改革又动了太多人蛋糕,连亲叔叔宗泽后都公开唱反调,推出“娃小智”和她打擂台。家族内斗、国资博弈、员工怨气……业绩再好也架不住这么折腾。
三、员工想要的不多,只是不想天天“刮彩票”
现在的娃哈哈车间里,老师傅们常念叨一句话:“以前是铁饭碗,现在感觉端的是瓷碗,生怕手一滑就碎了。”
那位匿名发声的15年老员工说了大实话:“如果娃哈哈收归国资,我们大部分人愿意留下。” 这话背后,是普通人对稳定的渴望。流水线可以每小时灌两万四千瓶饮料,但效率再高,也填不了“明天会不会失业”的焦虑。
四、宗馥莉的退路,与娃哈哈的未知路
离开娃哈哈的宗馥莉并没认输。她早就备好了后手——新品牌“娃小宗”已注册45类商标,主打无糖茶饮和国潮设计,目标定在年销300亿,相当于娃哈哈当前营收的八成。
但娃哈哈的未来呢?集团火速任命了新任总经理许思敏,董事长位子却空着。国资可能接手,也可能引入职业经理人。可无论谁坐进董事长办公室,都得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老员工们不再盯着工资单叹气?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工人肩上就是一座山
老张最近常想起宗庆后时代。那时工资不高,但年底分红、节日福利一样不少,车间里都是干了二十年的老伙计。如今,他手机里存着“娃小宗”的新闻截图,心里却盼着国资来接盘:“我们不懂什么股权斗争,就想安安稳稳干到退休。”
改革从来不是错,但步子太大,容易扯掉普通人过冬的裤衩。娃哈哈的饮料还能买得到,可那些被时代撞了一下腰的老人们,他们的明天还能不能像AD钙奶一样,甜回最初的味道?
来源:力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