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是语言学家,而是日复一日参与在良渚文化的社教活动与展览体验中的文化守护者。他们将专业考古人员从良渚遗址中获得文明印迹,转化为家庭共读的绘本、舞台上的话剧、游客手中的剪纸……在第三届“良渚论坛”开幕前,我们走进良渚博物院,听文化守护者讲述他们如何让古老文明
晦涩的考古术语、艰深的学术成果,如何“翻译”成日常展览和体验活动,让大众能看懂、感兴趣?在良渚,五千年前的文明密码正被一群文化守护者“转译”。
他们不是语言学家,而是日复一日参与在良渚文化的社教活动与展览体验中的文化守护者。他们将专业考古人员从良渚遗址中获得文明印迹,转化为家庭共读的绘本、舞台上的话剧、游客手中的剪纸……在第三届“良渚论坛”开幕前,我们走进良渚博物院,听文化守护者讲述他们如何让古老文明“走”进人群、“活”在当下。
一套绘本
在良渚博物院内部图书室的书架上,陈列着一套儿童绘本。翻开其中一本《良良的陶器世界》,跟随绘本主人公“良良”,可以清晰地看到良渚古国时期的制陶工匠是如何制作出陶鼎、陶豆、陶袋足鬶(gui)……而这些五千年前良渚时期的宴会陶器,今天的市民游客在良渚博物院内就能欣赏到。
《良良的陶器世界》内页 图源:电子书截图
“良良”系列儿童科普绘本,由良渚博物院主持编著,从2020年至今,已经出了6本。除了纸质出版物,还有上线各大平台的电子书。良渚博物院资料采编部主任罗晓群全程参与了这一系列的策划制作。
从严谨生涩的良渚考古研究报告,到色调明艳、易懂有趣的儿童绘本,这其中的跳跃性很大。“当初策划编著绘本系列,就是考虑到在家庭教育的场景下,绘本基本都是家长与孩子共读的读物。”罗晓群说,儿童绘本系列策划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良渚文化,“让良渚文化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能触摸的、鲜活的文化故事。”
1994年,罗晓群就进入了当时的良渚文化博物馆工作。31年来,她亲历了良渚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研究发展以及良渚博物院的变化。她所在的良渚博物院资料采编部,日常的工作就是对良渚遗址发掘报告、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归纳,把枯燥的专业内容“翻译”成大众能看懂、感兴趣的内容。这其中,编撰出书,与国内的其他遗址博物馆、大学图书馆文化交流,将良渚文化内容转化成展览叙事、活动体验等等,都是她们的工作内容。
作为良渚文化相关书籍的“最正宗”出品方,罗晓群说,绘本的难度要比其他书籍大得多,“难的不是绘本的文字部分,而是图片。”如何将文物照片以及考古报告中的文字结论“转译”成插画,花了他们很多的精力。
“我们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严格把控良渚文化知识传播的准确性。”罗晓群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看到的绘本中的陶器,在插画风格下还能保持文物本身的光泽,就是她们与插画团队一点点“抠”出来的。而最早出版的《良良的陶器世界》,前后打磨修改了不下50次。
“良良”系列儿童科普绘本(部分) 王燕维/摄
一部舞台剧
2024年5月18日,在良渚博物院30周年特展开展当天,一部舞台剧《八十三年的守护》,也在博物院内上演。
这部四幕舞台剧,由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良博分队自编自导自演,编创者就是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队长梁中平。自2009年起成为良渚博物院志愿者,他已经在这里服务了16年。
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0年,2020年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成立后,将其纳入分队之一,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分队、良渚文化宣讲分队、良渚文化小小志愿者分队和良渚遗址巡查分队五支队伍一起,开展良渚文化宣传普及等服务工作。
梁中平见证并参与了16年来良渚文化志愿者团队的成长,以及服务内容的变化。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他正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商讨良渚博物院分队成立15周年的庆祝活动。
“《八十三年的守护》讲的是良渚发现者施昕更的故事。”梁中平说,这出剧目其实在2019年就创作了,“就是在策划那年的志愿者年会时突然有了这个想法。”他还记得,针对这一想法,他还找罗晓群探讨了可行性,“罗主任建议我们大胆尝试。剧本是我写的,舞台导演是志愿者朱敏纳,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志愿者。”历时一个多月,结合诗朗诵、击打舞、情景表演、大合唱等形式的舞台穿越剧《八十三年的守护》,最终在2019年12月15日首演。此后,在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成立、良渚博物院建院30周年等重要活动的舞台上,都有它的身影。
梁中平说,每一次表演也都会有些与时俱进的变化。“去年30周年那次,表演场地在博物院的临展厅。正式开始前,嘉宾都在场外,‘施昕更’的扮演者也在其中。”当大门徐徐打开,人群进入会场,舞台上“施昕更”的夫人追逐着灯光,对着舞台下面“施昕更”的扮演者喊“昕更,你回来了”……
“你能想象,那种鸡皮疙瘩马上就起来的沉浸感?嘉宾瞬时都入戏了!”提起这个桥段,梁中平的语气还是挺激动。
一个理念
在良渚博物院工作这些年,罗晓群最大的感受是:“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我们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不断发生改变,而游客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2008年开始做宣传折页、2013年开始做小志愿者活动,到现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去年,罗晓群和同事将不同时期、不同的社教研学活动中的学生作品、折页集锦等50余件(组)实物资料,全部“搬”进了良渚博物院30周年特展的展柜里,清晰地展示了他们为“翻译”良渚文化而作出的努力。
作为良渚文化的专业馆,良渚博物馆的社教功能,在罗晓群和梁中平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共享”的理念,而他们的“转译”之路则是一种文化共创。
志愿者总队成立的这5年来,梁中平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方向,就是将志愿服务内容从讲解和微笑岗基础服务,延伸到更多元的形式,“我们不仅是服务的补充,更是文化的共创者。”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一场温暖而热烈的“来,祝福我的国!”国庆合唱快闪活动在良渚博物院外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这场志愿者们策划的快闪活动,已经是每年10月1日保留节目。“良渚博物院除了展示良渚文化之外,还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就有这样一个策划。”梁中平说。
而国庆期间,志愿者们组织的剪纸艺术体验活动也是游客们体验的热门项目。“剪纸组的志愿者将良渚神人兽面纹、玉鸟图腾化为红纸上的精巧图案,成为游客带走的‘文明印记’。”梁中平介绍,结合队员们的特长,他们在节假日、“良博奇妙夜”以及博物院的临展活动期间,都会推出剪纸、篆刻、朗诵、非遗市集等活动,“每回参与名额都‘秒空’。”
良渚文化剪纸活动 图源:受访者
良渚文化剪纸活动 图源:受访者
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现在已经有600多名队员。来自天南海北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年龄,同时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剪纸篆刻、摄影朗诵……都有“高手”。怀着对良渚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他们与时俱进地用多元手段传播着良渚文化。
家住瓶窑的杜丽云是第一批加入的志愿者,先生李凌是第19批良渚文化志愿者,如今也是志愿服务总队活动策划负责人。李凌热衷于集邮。2022年3月,良渚博物院内还举办过一场“我从汉朝来”邮政主题展,展出的73组与良渚文化和汉画像石有关的精品邮票、纪念信封,都是李凌的收藏品。
良渚文化和汉画像石邮票展 图源:受访者
志愿者俞剑英家旁边就是良渚文化的鲤鱼山水坝遗址,晚饭后去遗址走一圈巡查一番已经成了习惯。她还会借这个机会向附近的村民和参观的游客宣传良渚文化的知识和保护水坝遗址的意义。
良渚文化志愿者宣讲分队社教组的成员每个月总要抽时间安排至少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到良渚一小,为孩子们讲述良渚文化……
这些良渚文化的守护者深知,古老文明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公众的参与。
如今,“良良”系列绘本的盲文版第一册已经面世,后续几册和英文版本也都在陆续制作中。这套始于家庭共读的绘本,将突破语言与能力的边界,走进更多人群中。
与此同时,罗晓群也希望,在她手里成立的良渚博物院图书馆,未来可以对公众开放,让更多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权威、最全面的良渚文化资讯。
舞台剧《八十三年的守护》演出好评不断,梁中平从中受到启发,有了打造良渚文化演剧社的想法,希望能在舞台上演绎更多良渚故事……
在这些良渚文化守护者的讲述中,考古不再枯燥,文明不再遥远。每个人都能成为良渚故事的聆听者、传播者,甚至创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