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硕变“水硕”?30万学费换不来一份体面工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01:11 1

摘要:曾几何时,香港高校的硕士学位是职场晋升、踏入金融行业的“金字招牌”。如今,越来越多的港硕毕业生发现,耗费30多万港币获得的学历,在求职时却难以换来一份理想工作。

曾经被视为“黄金跳板”的香港高校硕士学位,如今在就业市场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冷遇。

曾几何时,香港高校的硕士学位是职场晋升、踏入金融行业的“金字招牌”。如今,越来越多的港硕毕业生发现,耗费30多万港币获得的学历,在求职时却难以换来一份理想工作。

一位港校硕士毕业生无奈表示:“在许多人眼中,我们不过是比211高校稍有优势的‘水硕’。”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港硕教育质量和就业前景的全面挑战。

香港高校近年来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非本地生的比例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一年制硕士的非本地生人数已飙升至38100人,较2020年增长207%,其中内地学生占60%以上。

自2024/25学年起,香港资助院校的非本地生招生限额从20%提升至40%,研究生扩招显著。这一政策使内地学生成为主要生源,但也导致学历稀缺性大幅降低。

香港高校与内地大学不同,后者有雄厚的财政支持,而香港的大学大部分需要自负盈亏。在这种模式下,扩招成为学校维持运营的选择,却不可避免地稀释了学位的含金量。

香港的硕士课程多为一年制,尽管学业压力不可小觑,但相较于内地2至3年的硕士教育,港硕课程的深度和实践性逊色不少。

实际上,一年制硕士的授课时间极为有限。上半年由于频繁的节假日,课程安排常被压缩,而下半年为了方便学生求职,课程强度几乎减半。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育质量的滑坡。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丁学良指出,许多学生在课程中并未掌握学术所需的基本知识,有的甚至无法用英文进行流利的学术交流。

考核方式也备受诟病。期末考核多为小组报告,只要团队成员完成任务,便可顺利获得学位证书。这种宽松的学术环境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港硕毕业生正面临残酷的就业市场。文科硕士初入职场的起薪普遍在1.5万港币左右,近年因竞争加剧甚至被压低至1.2万港币,仅能勉强维持在香港的生存。

这样的薪资水平与高昂的留学投入形成鲜明对比。香港高校学费持续上涨,热门商科与理工科专业年费进入“40万+时代”,港大金融类最高甚至达46万港币以上。再加上香港不菲的生活成本,一年学费+生活费甚至超过50万。

企业招聘态度也明显转变。2025年,一些企业如比亚迪被报道可能不再考虑港硕学历。有港五商科硕士在秋季招聘季中,唯一收获的竟是保险公司的一纸offer。

部分企业招聘岗位一日内收到超60份简历,非本地生即便具备港硕学历也常遭忽视。曾经的光环不再,港硕学历从敲门砖变成了“排队门票”。

港硕申请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过度集中在少数热门专业。2025年港中文商科整体录取率跌到8%,其中金融硕士更惨,4500人申请只录139个,录取率仅3.1%。

这种专业选择的同质化,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自相残杀。一位招聘官直言:“我们每年收到上千份港大、港科大的商科简历,50%以上都挤着进投行、咨询岗,但最终能留下的,连10%都不到。”

更严重的是,港硕课程与职场需求的脱节。一位学生吐槽:“教授在课堂上大谈离岸人民币业务,求职时HR问的却是‘香港虚拟银行KYC流程怎么优化’。”

许多毕业生发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职场需要的实战技能相距甚远。有港科大FinTech专业的学生,面试时被要求“用SQL算直播间优惠券核销率”,当场卡壳。

随着“高才通”计划取消配额限制,内地人才持续涌入香港,就业竞争或将进一步加剧。

港硕从“香饽饽”到“水硕”的转变,反映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就业市场现实的碰撞。香港城市大学非本地生比例已达夸张的94%,学位稀缺性消失曾是打开职业成功大门的“钥匙”,成了一张烂大街的名片。

但危机中亦存转机。技术导向专业如AI、金融科技、量化营销仍保持较强就业优势,薪资与就业率稳定。理性选择,或许才是当下港硕申请者最需要的品质。

来源:危机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