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中旬,京东与长安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供应链数智化创新,在九大业务领域展开深度协同。这一消息叠加此前京东与广汽、宁德时代联合推出 “国民好车” 的计划,让京东在新能源领域的频繁动作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不少人将其与小米造车的路径类比,但仔细拆
继广汽之后,京东再牵手长安。
10 月中旬,京东与长安汽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供应链数智化创新,在九大业务领域展开深度协同。这一消息叠加此前京东与广汽、宁德时代联合推出 “国民好车” 的计划,让京东在新能源领域的频繁动作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不少人将其与小米造车的路径类比,但仔细拆解合作细节便能发现,京东从始至终都没有成为 “汽车制造商” 的打算,而是要以 “直营服务商” 的身份,重新构建汽车零售生态。
京东的 “非造车” 定位,有着多方面的明确佐证。从合作模式来看,此次与长安的协同核心聚焦于供应链整合与零售渠道拓展,有消息称双方合作后,将为阿维塔品牌提供更多渠道支持;而在之前与广汽、宁德时代的三方合作中,角色划分更为清晰 —— 广汽负责整车制造,宁德时代提供动力电池,京东则专门主导用户端的零售与服务环节。这种分工模式,与小米自建工厂、全力打通全产业链的造车路径截然不同。事实上,刘强东此前就曾公开表态:“京东不会自己做汽车,要围绕汽车后市场发力”,如今京东在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布局,正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落地。
人才招聘方向,更直接暴露了京东的核心意图。近期京东对外放出的汽车相关岗位中,算法岗年薪最高可达 123 万元,采销负责人岗位年薪也超过 110 万元,但这些岗位几乎全部集中在销售、营销、供应链管理领域。比如汽车电商销售岗的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到需负责直播转化、客户维护等售前服务工作,整个招聘列表里,没有任何涉及整车研发、生产制造的岗位。这与小米当年大规模招揽汽车工程师、组建造车研发团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此时密集与广汽、长安这类头部企业联姻,对京东而言,是补齐汽车零售短板的必然选择。京东与汽车行业的渊源其实并不浅:2015 年,刘强东就以个人名义投资了蔚来汽车;2018 年,京东正式上线整车交易平台,首次尝试将电商模式与汽车行业融合;2022 年,“京东养车” 线下服务平台推出;2023 年,京东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逐步形成 “选车、买车、用车、换车” 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但此前这些尝试的效果并不理想:2021 年京东与天际汽车合作推出的 “京选好车”,就因交付效率和服务能力不足遇冷,线上平台的流量甚至比不上不少汽车品牌的线下直营门店;即便到了 2024 年,京东养车 2200 家门店的规模,与天猫养车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而与广汽、长安、宁德时代这些头部企业合作,恰好能帮京东补上这些短板。长安汽车成熟的制造能力、阿维塔对渠道拓展的需求,广汽完善的生产体系,宁德时代领先的补能技术,能与京东手中的 2000 万新能源车主数据、覆盖全国的 2200 家养车门店,以及 4 万家合作服务网点形成完美互补。以京东此前的轮胎业务为例,通过与玲珑轮胎合作,借助京东的渠道优势,玲珑轮胎的日均销量实现了 5 倍增长,这一案例也证明,与头部资源联动,能快速激活京东在汽车零售领域的价值。
这种布局背后,是京东基于自身基因的底层逻辑 ,以供应链优势重构零售边界。京东的核心能力从来都不是制造,而是数智化供应链与全渠道服务。2024 年 “双十一” 期间,京东养车保养卡成交额增长 11 倍,28 分钟内蓄电池救援的履约率达到 100%,这些数据正是京东供应链效率的直观体现。而且在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向标准化的趋势下,刘强东曾预测 “未来修车会变成换模块”,这种标准化的服务需求,与京东擅长的标准化服务体系高度契合,也为京东切入汽车服务领域提供了天然优势。
未来在新能源市场中,京东将扮演 “全链路服务整合者” 的角色。线上端,京东会通过汽车专属频道,精准触达 2000 万车主用户,结合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完成销售转化;线下端,将推进汽车超级实体店建设,为用户提供 “多品牌试驾 + 车辆养护” 的一站式体验;供应链端,会与长安汽车共同搭建智慧物流方案,同时联合宁德时代进一步完善补能网络。这种 “不碰制造、深耕服务” 的路径,既能让京东规避造车所需的重资产投入风险,又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供应链和零售服务上的优势。
从行业视角来看,京东的探索也为新能源汽车零售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当小米等企业还在比拼产能、争夺制造领域的话语权时,京东选择从服务端切入,打开了新能源市场的另一处缺口。不过,京东要走的 “服务商” 之路也并非毫无挑战:天猫养车已形成的规模优势、传统 4S 店在用户心中的线下根基,都是京东需要突破的壁垒。但凭借与头部车企的深度协同,以及 2025 年一季度 3011 亿元营收所带来的业绩支撑,京东在新能源服务领域的发展,依然值得期待。
来源:电动E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