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华安县仙都镇市后村的詹氏祖祠、家庙前,又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每当这个时刻,市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詹惠杰总会微信连线海峡对岸的高雄市楠梓区芎蕉脚詹家村的宗亲詹荣辉,希望将这份詹氏族人的喜悦,分享给同脉连枝的台湾亲人。
2017年6月18日,高雄芎蕉脚詹氏宗亲在市后村祖祠里祭祖。
东南网10月1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杜正蓝 倪斌 通讯员 黄建和)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华安县仙都镇市后村的詹氏祖祠、家庙前,又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每当这个时刻,市后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詹惠杰总会微信连线海峡对岸的高雄市楠梓区芎蕉脚詹家村的宗亲詹荣辉,希望将这份詹氏族人的喜悦,分享给同脉连枝的台湾亲人。
“詹氏河间开国族,祖祠佛耳振家声”,再次看到詹氏祖祠门框上雕刻的楹联,视频那头的詹荣辉百感交集。8年前,高雄市芎蕉脚的詹氏宗亲相隔两个世纪,重归祖地寻根谒祖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跨海寻亲
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着血脉相连的亲人。在市后村土生土长的詹惠杰从未想过宝岛台湾居然生活着自己的亲人。
故事要从2006年市后村重修族谱说起。根据当时的族谱记载,1305年,詹氏八世祖从安溪县祥华乡多卿村迁移到华安县仙都镇市后村市上自然村,也就是今天的市后村开基。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族谱受损严重。为此,彼时50多岁、时任市后村党支部书记的林文章决定带领村民沿着祖先的足迹,重返安溪收集资料、修缮族谱。
林文章从小便跟随父母在市后村的外祖父母家长大。听老人们讲,詹氏宗亲曾迁往台湾,却不知道具体在哪。“想不到,此行让我们有了意外的收获。”林文章等人从安溪詹氏族谱中寻获了一段重要信息——“华安市上詹氏第27世四房往台湾凤山县芎蕉脚,共有惭、珠、池、平、懽、陈等数人一同前往”。
“这说明在清朝,市后村的詹氏宗亲迁往了台湾一个叫‘芎蕉脚’的地方。”林文章等人将这段詹氏族人渡海迁台的过往记录到重新整理、编写的《华安仙都市上詹氏族谱》中。自此,“迁台的詹氏后代在哪里?”就成为许多市后村村民一直想探寻的谜团。
2009年,漳州詹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詹春生带着台湾詹氏宗亲总会秘书长詹儒德到市后村走访,林文章分别送给他们一本重修的詹氏族谱,请他们帮忙寻找迁往台湾凤山县芎蕉脚的詹氏宗亲,开启了一场两岸寻亲行动。
“凤山县就是今天的高雄市。”2009年至2016年的7年间,詹儒德带着林文章赠送的族谱,多次到高雄探访,还委托高雄詹氏宗亲詹川德协助寻找,却依然无果。
转机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的6月19日,第九届海峡论坛·两岸“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在厦门举办。5月初,作为台湾詹氏宗亲的总联络人,詹儒德邀请詹川德带领高雄宗亲一起前往厦门,却意外得知一个消息——现任高雄市詹氏宗亲会会长詹荣辉的另一个身份是“芎蕉脚詹家村社区发展协会会长”。
“芎蕉脚!”詹儒德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熟悉的地名,5月26日詹儒德带上市后村的族谱,从台北赶到高雄,与詹川德、詹荣辉在芎蕉脚会面。当詹荣辉从詹儒德手中接过市后村的族谱,看到那句“华安市上詹氏第27世四房往台湾凤山县芎蕉脚”时,立刻红了眼眶。
“往日的台湾凤山县芎蕉脚,就是今天高雄市楠梓区芎蕉脚。”詹荣辉告诉大家,芎蕉脚詹家村社区的詹氏宗亲就是从第27世开始繁衍,至今已传到第37世,全村共有300多人。“过去我们不知道自己来自大陆哪个省份,今天终于找到‘根’了!”
那一天,当得知华安的宗亲正在四处寻找他们,詹荣辉决定带上高雄芎蕉脚詹家村社区的宗亲们,跨海寻亲去。
地名为证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夹道欢迎、送上花环,闽台宗亲一起拉着红布条步入詹氏祖祠,共祭先祖……尽管已经过了8年时间,但第一次回到祖地寻根的情景,詹荣辉记忆犹新。
时间回到2017年6月18日,詹荣辉带着10多位高雄芎蕉脚的詹氏宗亲踏上了市后村的土地。在詹氏祖祠前,他久久凝望着门两侧雕刻的楹联,疑惑地问道:“上联‘詹氏河间开国族’中的‘河间’是什么意思?”
“市后村的詹氏是从河北河间迁到福建安溪,再分支到华安的,因此在祖祠上留有‘河间’二字做纪念。”林文章解释道。
“难怪家中祖辈留下的匾额上写着‘河间堂’三个字,连父亲也嘱咐我,要在他的墓碑上刻上‘河间堂’,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根’。”詹荣辉恍然大悟地感叹道。
步入詹氏祖祠,闽台詹氏宗亲认真比对着族谱。詹惠杰与詹荣辉惊喜地发现,他们分别是詹氏第34世、第33世。
“想不到相隔两个世纪之后,我还能在祖地找到自己的亲人。”詹荣辉激动地紧握詹惠杰的手。
詹惠杰告诉詹荣辉:“其实,在祖祠附近有一个叫‘香蕉下’的地方,那里是市后村祖辈们聚居过的地方,它的闽南语发音就是‘芎蕉脚’。”
闽台一家,地名为证。当詹惠杰带着“芎蕉脚”的宗亲们走进“香蕉下”,那里的一草一木以及祖先生活过的痕迹,用历史的回响叩响了血脉的共鸣。
第二年,詹惠杰应邀带领着10多位市后村詹氏宗亲,跨海探访高雄芎蕉脚宗亲。相同的乡音、相同的习俗、相同的地名,让闽台宗亲间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彼此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临别时,大家约定:“今后要带更多的两地宗亲交流互访,因为我们的‘根’就在一起!”
薪火相传
在协助詹荣辉等高雄宗亲回乡寻根的同时,詹儒德也回到了自己的祖籍地——安溪县祥华乡多卿村(今美西村)。
这里的佛耳山麓,有一座灵惠庙,是纪念詹氏始祖的庙宇。庙宇正中间有块刻着“父子封侯”四个大字的牌匾,记述着安溪首任县令詹敦仁父子致力于祖国统一的感人故事。
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末年詹敦仁避乱归闽,却始终心系桑梓。他拒王审知征召,隐居佛耳山。闽被南唐所灭后,詹敦仁助力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保境安民,使闽南免于战火,并励精图治治理安溪县,彰显深沉的家国情怀。其子詹琲继承父志,北宋时期,陈洪进据漳泉时,詹琲劝其纳土归宋,避免了兵祸,促成国家统一。父子二人因安民定邦之功,先后受封“靖惠侯”“靖贞侯”,世称“父子封侯”。
对于这段故事,詹儒德早已耳熟能详。“尽管我生长在台湾,但自幼听长辈们讲述詹敦仁父子的历史功绩,大陆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詹儒德看来,两岸詹氏同根同源,尤其是安溪县祥华乡多卿村走出去的闽台詹氏,更是一脉相承、血脉相亲,更应该共同传承弘扬詹敦仁父子的爱国爱乡爱民精神。
对此,詹惠杰、詹荣辉深表赞同。“无论是台湾‘芎蕉脚’,还是华安‘香蕉下’,两地族谱的起源地都在安溪县祥华乡多卿村。”詹荣辉与詹惠杰约定,除了补充、完善好各自族谱的脉络外,还要携手将闽台詹氏文化的精神传播出去。
于是,詹惠杰发动村民们修缮詹氏祖祠、家庙,通过在节庆举办祭祖、文化展演等活动,加深村民们对詹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詹荣辉则带领返乡祭祖的芎蕉脚宗亲,一起向台湾的乡亲讲述回到祖地的所见所闻。
“你看,今年的行程已经从年初排到年末啦!”视频那头,詹儒德向詹惠杰发来一份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庙庆、祭祖、联谊等各种岛内宗亲活动。詹儒德希望通过参与台湾各地詹氏宗亲会的活动,将闽台詹氏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借助每年海峡论坛·两岸“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的平台,两岸宗亲终于有机会叙亲情、话发展。
虽然现在两岸交流出现一些困难,但作为台湾詹氏宗亲的带头人,詹儒德仍排除种种阻碍,坚持往来两岸,成为两岸宗亲交流交往的“使者”。今年国庆期间,詹儒德专程来闽,赴厦门、龙岩、南平等地的9个詹氏宗亲组织与村落,参加进香祭祖、庙宇落成、圆谱大会等活动,每一场活动都承载着詹氏家族的历史记忆、情感交流。
“我会把每一次来大陆参与交流的成果与感受带回台湾,进一步推动两岸詹氏宗亲的往来与合作,让这份血脉亲情薪火相传。”詹儒德坚定地说。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