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品牌建设则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抓手。品牌不仅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部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标准制定等多维度举措,推动农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而品牌建设则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抓手。品牌不仅是农产品的“身份证”,更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部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标准制定等多维度举措,推动农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例如,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的“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并通过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品牌实施动态管理(来源:农业农村部政府网站)。这一政策导向为各地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也标志着我国农业品牌建设进入系统化、规范化阶段。
### 一、品牌建设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品牌提升行动的关键在于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紧密结合。以陕西省洛川苹果为例,当地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三位一体”模式,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洛川县政府联合龙头企业建立“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的产销体系,使苹果价格较普通产区高出30%以上(来源:农民日报)。这种“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动机制,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通过品牌溢价带动农民增收。
在实践层面,各地需因地制宜选择产业路径。例如,丘陵地区可重点发展林果、茶叶等特色种植,平原地区可推进粮食作物规模化品牌化生产,而生态脆弱区则适宜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差异化发展,杜绝盲目跟风(来源:农业农村部政府网站)。这种精准施策的思路,为基层产业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 二、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品牌农业的核心支撑是标准化和智能化生产。在山东寿光,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蔬菜大棚,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等参数,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使西红柿等作物产量提升2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5%(来源:农业农村部2023年典型案例)。这种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通过全程质量控制为品牌背书。
政府在此过程中需发挥桥梁作用。例如,浙江省实施的“农创客”培育计划,通过补贴智能化设备、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户转型为现代农场主。2025年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农户年均收入增长达18%,远高于传统种植户(来源:农业农村部政务服务网)。这种“科技+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成为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
### 三、产销对接拓宽增值空间
品牌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市场认可。近年来,“农超对接”“电商直播”等新型渠道显著提升了品牌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广西百色芒果通过与盒马鲜生签订直采协议,实现48小时内从枝头到货架,售价较批发市场提高50%。同时,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的兴起,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北京郊区某农场推出的“认养一棵树”项目,消费者可通过APP实时查看果树生长情况,收获期亲自采摘,这种模式使苹果单价达到普通市场的3倍(来源:农业农村部2025年产销对接案例)。
为保障农民切实受益,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四川攀枝花在打造“阳光米易”蔬菜品牌时,创新“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模式,企业将品牌增值部分的15%反哺合作社,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来源:中国农村网)。这种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
### 四、长效机制筑牢品牌根基
可持续的品牌建设需要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江苏盱眙龙虾通过“一虾一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养殖、检测、物流全流程信息,此举使市场投诉率下降90%(来源:农业农村部质量兴农简报)。另一方面,需强化品牌保护。2025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品牌护航行动”,查处了217起冒用地理标志案件,维护了正牌企业的合法权益(来源:农业农村部政务公开文件)。
未来,农业品牌建设还需融入文化内涵。福建安溪铁观音通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茶文化与品牌价值深度融合,其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超过每公斤2000美元。这提示我们,品牌不仅是品质的象征,更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从政策设计到田间地头,从生产端到消费端,质量兴农的品牌化路径已清晰可见。只有将标准化生产、科技应用、市场开拓、文化赋能等多要素系统集成,才能培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来源:乡村尤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