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冬黑麦+”粮草轮作 “冬闲田”变“金土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4:44 2

摘要:近日,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观摩会,各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及种养殖大户齐聚田间,共同见证了“通草1号冬黑麦”的试种成果,并对“冬黑麦+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测产评估。经测定,冬黑麦收获后种植的玉米,亩产折合14个水分含量,达到了985公斤,

近日,通辽市科左中旗巴彦塔拉镇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观摩会,各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及种养殖大户齐聚田间,共同见证了“通草1号冬黑麦”的试种成果,并对“冬黑麦+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了测产评估。经测定,冬黑麦收获后种植的玉米,亩产折合14个水分含量,达到了985公斤,成效显著。

“通草1号(冬黑麦)”属于禾本科黑麦属,是一种兼具粮食和饲料用途的作物,起源于俄罗斯。它具备显著的抗寒、抗旱、抗病及抗倒伏等优良特性。作为越冬作物,该品种在秋季播种,充分利用冬闲田进行生长,次年5月底至6月初即可收获。这一生长周期巧妙地避开了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农时,实现了“不争农时、不与主粮争地”的种植优势。

“我们在2024年秋季播种了冬黑麦,并于今年5月进行收割,每亩产量高达近3.5吨鲜草。收割完成后,紧接着种植玉米,完全不影响玉米的种植周期。一年两茬的收获模式,为农户额外增加了一份收入。”巴彦塔拉镇党委书记李延来介绍。

冬黑麦播种现场。珍珍摄

“冬黑麦+”模式的核心效益在于其“叠加效应”。前来现场观摩的布和浩沁嘎查党支部书记陆贺臣,细致地算了一笔经济账:“冬黑麦每亩至少能产出3.5吨青贮,足够喂养180只羊。这种种植模式有效降低了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使农户实现了稳产增收的目标。”陆贺臣说。

长期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区一直面临冬季饲草短缺和养殖成本高昂的双重难题。然而,“冬黑麦+”模式在5月末至6月初能够收获一茬高品质青饲料,有效填补了春季饲草供应的空白,成功构建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体系。此外,监测数据表明,冬黑麦根系发达、草层致密,在冬春季节能够有效覆盖地表,显著降低表土风蚀现象,从而成为守护北方沙区耕地的坚固“绿色屏障”。

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国介绍:“冬黑麦具有较强的抗寒性,3月份开始返青,恰好利用了冬季大田的农闲期。采用草粮轮作的种植模式,将原来的单季收获转变为双季收获,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据了解,2024年秋季,巴彦塔拉镇依托通辽市农牧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支持,在科技小院成功试种了120亩冬黑麦,攻克了北方越冬种植的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该镇进一步探索出“马铃薯+冬黑麦+高粱”等“两年三茬”的高效轮作模式。经测算,采用该模式,每亩耕地的年净利润可达6010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单一种植玉米的收益。

巴彦塔拉镇“冬黑麦+”模式的探索,巧妙地实现了“一季变两季、粮草相结合”的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解决饲草短缺、覆盖裸露耕地等方面找到了最佳平衡点,成功实现了耕地保护、农民增收与生态治理的多元共赢。(珍珍、关永喜)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