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文广告口述历史”的记录工程中,视觉影像不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对时代记忆的立体留存。《中国广告》创想实验室近日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苏与石展开对话。她作为“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的视觉记录者,参与了广告行业代表人物宋秩铭先生(TB)的采访拍摄。拥有
在“华文广告口述历史”的记录工程中,视觉影像不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对时代记忆的立体留存。《中国广告》创想实验室近日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苏与石展开对话。她作为“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的视觉记录者,参与了广告行业代表人物宋秩铭先生(TB)的采访拍摄。拥有北京大学蒙古语本科背景的她,擅长将个体置于历史与文化的“长镜头”中审视,而新闻学的训练则让她更注重画面的叙事功能。在这次拍摄中,她试图透过双机位的配合与细节的捕捉,在TB简练精准的言语与松弛坦率的状态之间,寻找视觉语言与人物哲思的共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传播专业2024级研究生
“华文广告口述历史”项目“宋秩铭 T.B.Song:奥美中国的拓荒者”记录者
镜头之下 细节折射的人生缩影
《中国广告》:
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蒙古语专业,如今作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参与华文广告口述史项目的拍摄工作,这种跨学科背景是否让您在捕捉宋秩铭先生(TB)的采访画面时,有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苏与石:
我本科是蒙古语背景,这让我习惯把个人放在历史与文化的长镜头里去理解。进入新闻学院以后,则会更强调画面的叙事功能。所以在拍摄宋秩铭先生时,我一方面希望捕捉他的个人表情与细节,另一方面也会在画面里加入一些能代表他经历和气质的元素,比如他身边的酒,或者我们拍摄地西餐厅的小庭院。这些细节不仅仅是道具,且能折射出他与时代、与社会的互动,也让画面更能讲故事。
《中国广告》:
在参与采访拍摄前,您和团队为捕捉到符合人物身份与故事氛围的画面做了哪些准备?比如是否会提前研究TB的职业经历,或是针对采访场景设计特定的镜头语言?
苏与石:
在拍摄前,我们先了解受访者TB的职业经历和生活习惯,以便判断哪些空间和细节能够反映他最真实的状态。这次场地虽然是助理选定的,但正好契合TB的日常语境,所以我们保留并支持这一选择。
具体操作上,我们设置了双机位:一台固定机,保证正面画面的稳定;另一台机动机,专门捕捉环境空镜和不同角度的特写。当TB谈到童年的个人经历时,我们通过推近镜头来捕捉更细腻的表情,而在他回顾职业经历时,则用环境镜头来强调他与空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保证了采访叙事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与人物身份相符的故事氛围。
《中国广告》:
拍摄过程中,TB的回答常常“简练却精准”,还会分享如“广告更好玩”“自然而然”等充满个人色彩的表达,您在镜头捕捉时,如何平衡“人物表情神态”与“场景环境”,以更好地传递他的职场哲思与松弛状态?有没有某个瞬间让您觉得“这个镜头必须抓住”?
苏与石:
在拍摄TB时,我们特别强调如何让“表情”和“环境”共同叙事。他的回答常常简练,却背后有厚重的经历。例如他讲到“拿着1000美金独自去美国,最后口袋空空回台北”的故事时,神情轻描淡写,甚至带点自嘲,但我当时立刻切换到特写镜头,正是因为那种云淡风轻正好折射出他内心的笃定与自我认知。这类细节很能体现他“看似松弛,实则有力量”的状态。
同时,我们也很重视环境的补充作用。TB一直喜欢在熟悉的西餐厅小庭院里会客,他面前常常摆着一杯酒、一盒烟,这些日常物件和空间氛围本身就是人物性格和生活方式的注脚。所以在镜头语言上,我们让固定机位保持稳定叙事,用机动机位捕捉空镜与细节——比如庭院的环境声、他点烟的动作——把他“广告更好玩”“一切自然而然”的人生哲思与场景融合起来。
我印象最深的瞬间,是他谈到童年时的自卑与母亲早逝时,眼神短暂闪过的停顿。那一刻他的语气仍然平缓,但眼神里藏着复杂情绪,我们果断推进特写,让观众看见一个传奇人物背后更真实的成长轨迹。正是通过这种“表情–环境”的双重捕捉,我们希望既传递他的职场哲思,也呈现他难得的松弛与自在。
以当下之物 呼应人物过往与行业发展
《中国广告》:
作为吴金君(纽约国际广告节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的硕士生业界导师学生,在参与此次拍摄前,他是否给过您关于“广告口述史视觉记录”的建议?这些建议在实际拍摄TB采访时,是否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与石:
我觉得“华文广告口述历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需要长期努力的项目,很感谢吴老师给予我参与的机会。老师并没有对镜头操作提出太多限制,而是强调“口述史的价值在于影像能补充文字,留下更立体的记忆”。他把视觉记录的部分交给我们,更多是理念性的引导,这也是一种信任。在实际拍摄中,我们也正是基于这种信任,尝试用镜头去捕捉TB的表情细节与生活化场景,让采访画面更具叙事性和氛围感。
《中国广告》:
对比您过往的学习经历与此次“华文广告口述历史”拍摄实践,您认为华文广告口述史的“视觉记录”,与其他类型的拍摄(如学术纪录片、文化纪实)相比,最需要突出的核心是什么?比如是否更强调“人物与行业历史的联结感”?
苏与石:
相比一般的学术纪录片或文化纪实,“华文广告口述历史”的视觉记录更强调“人物与行业历史的联结感”。我们在录制时氛围相对轻松,更像是人物自述,这本身就体现了口述史的特点。虽然没有加入过去年代的影像资料,但我们刻意保留了当下能够象征广告行业精神的元素,比如奥美赠送的书籍和恐龙礼物。这些道具和细节既是企业文化的延续,也让观众通过口述与环境,理解广告行业在今天的传承与积淀。换句话说,我们用当下的可见之物,去呼应人物的过往和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广告》:
本次采访拍摄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什么?
苏与石:
我最大的收获,一方面是真实地感受到TB的亲切与温暖。他并没有任何距离感,反而像长辈一样照顾我们,比如在采访结束后还会叮嘱我们年轻人要多吃菜、怎么搭配更好。另一方面,更深刻的收获是看到他看似松弛却极有底气的人生态度。TB曾分享,他在大学期间常常逃课去大量阅读社会科学、文学、哲学等书籍,各个领域都涉猎。这种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让他在职业选择与行业探索中显得笃定而从容。对我来说,这是非常大的启发——在今天AI越来越强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视人的创造性,但广告口述史提醒我们,真正支撑一个行业和一个人的,还是持续的学习与沉淀。我们也应当坚持人的主体性,把创造力和积累放在核心位置。我觉得这正是华文广告口述史最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看见个人的故事,感受到一个时代留下的精神。
来源:中国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