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27条冷知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2:33 1

摘要:八弟司马孚是“八达”中最特殊的:他始终以“魏臣”自居,司马炎篡魏后哭祭魏元帝,临终前还要求墓碑刻“魏贞士司马孚”,与司马懿的立场截然不同。

1、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并非高官,仅任东汉豫章郡太守,且以“孝友清俭”闻名,而非权谋家形象。

2、父亲司马防是曹操的早期伯乐——20岁的曹操能任洛阳北部尉,正是司马防(时任尚书右丞)举荐,两人算“旧交”。

3、“司马八达”(司马懿兄弟八人)的字均带“达”,但七弟司马通早逝且无实权,并非所有兄弟都参与了司马氏夺权。

4、八弟司马孚是“八达”中最特殊的:他始终以“魏臣”自居,司马炎篡魏后哭祭魏元帝,临终前还要求墓碑刻“魏贞士司马孚”,与司马懿的立场截然不同。

5、司马懿的祖母是山氏(西晋名士山涛的从祖姑母),司马氏与山氏的联姻,为后来司马氏拉拢士族埋下伏笔。

6、司马懿早年拒绝曹操征召(约201年),并非单纯“装病”——当时曹操是“司空”,属东汉权臣,司马懿出身儒学世家,可能在观望汉朝命运,而非一开始就抵触曹操。

7、曹操派刺客刺探司马懿是否真病时,司马懿卧床不动,连翻身都刻意避免,甚至刺客拔刀时仍面不改色,心理素质远超常人。

8、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掾”(相当于秘书),司马懿这次被迫就职,核心原因是曹操已掌控朝政,拒绝等于“抗命”。

9、司马懿早年与曹丕的关系,始于“太子属官”而非直接亲信——他最初是辅佐曹丕的“太子中庶子”,因擅长“筹画”才逐渐成为核心。

10、曹丕被立为太子(217年)后,司马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太子四友”,但四人中只有司马懿同时掌握“文谋”与“兵权”。

11、平定孟达之乱(228年)时,司马懿创造了三国“闪电战”纪录:孟达预估司马懿需30天到达上庸,结果他率轻兵8日疾行1200里,直接打垮孟达。

12、辽东之战(238年)中,司马懿面对公孙渊的坚守,采取“围而不攻”策略:先堵死公孙渊的粮道,等其城内粮尽后再进攻,最终仅用3个月平定辽东。

13、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卤城之战”(231年),正史中司马懿并非“避战不出”——他曾主动进攻诸葛亮的卤城大营,只是被魏延、高翔击退,损失数千人。

14、诸葛亮病逝五丈原(234年)后,司马懿率军追击,却因“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谣言撤军,并非真的“怕诸葛亮”,而是担心蜀军有伏兵。

15、正妻张春华并非“贤内助”形象——她曾为了保密,亲手杀死司马懿装病时不慎撞见的侍女,手段狠辣,与司马懿的性格高度契合。

16、长子司马师娶了曹魏宗室夏侯徽(夏侯尚之女),但因夏侯徽察觉司马氏有“不臣之心”,司马师在234年将她毒杀,这段婚姻是典型的“政治悲剧”。

17、次子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王朗孙女),是司马懿亲自挑选的儿媳——王朗是曹魏重臣,这桩婚姻意在拉拢士族王氏。

18、司马懿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孙子荀霬,荀氏是东汉至曹魏的顶级士族,这桩婚姻让司马氏与“颍川士族集团”(荀彧、陈群代表)彻底绑定。

19、高平陵之变(249年)时,司马懿能调动的兵力只有3000死士,这些人多是他暗中培养的亲信(如家丁、旧部子弟),而非曹魏正规军。

20、司马懿承诺曹爽“唯免官而已,保汝家室”,但政变后却灭了曹爽三族,连已出嫁的曹爽女儿都被处死,这一“背约”行为让很多曹魏老臣寒心。

21、《晋书》记载司马懿“鹰视狼顾”,具体是指“目光锐利如鹰,转头时肩不动”,这种生理特征在古代被视为“凶相”,曹操因此早年就对他有猜忌。

22、司马懿是“学霸”——他年轻时“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曾注解《论语》,但注解内容已失传,仅《隋书·经籍志》有记载。

23、司马懿晚年有“头风病”(可能是高血压或偏头痛),但并非像曹操那样严重到影响决策,高平陵之变时他已70岁,仍能亲自率军控制洛阳。

24、司马懿早期并无“篡魏之心”——曹丕、曹叡时期,他多次率军出征,且在曹叡临终前哭着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期夺权更多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25、司马懿的陵墓高原陵位于今河南偃师,晋朝灭亡后(420年)被盗掘,据《宋书》记载,盗墓者发现其墓中“无金银珠宝,仅素棺一具”,与其“节俭”的记载相符。

26、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尊司马懿为“高祖宣皇帝”,但“宣帝”的谥号是司马炎定的,司马懿生前从未想过“称帝”。

27、司马懿的后裔在东晋灭亡后(420年)散落民间,其中一支在唐朝成为官员——诗人司马扎(中唐时期)就是司马懿的直系后裔,有《司马扎诗集》传世。

来源:雨巷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