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10月15日讯 大河奔涌如一条纽带,串联起上下游两岸人民的生活与梦想。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徐来,位于黄河下游的泉城济南与地处黄河上游的陇上明珠临夏,跨越千山万水,携手共绘就业增收的富美画卷。自2021年结对协作以来,两地以劳务协作为重要抓手
济南广电·天下泉城客户端10月15日讯 大河奔涌如一条纽带,串联起上下游两岸人民的生活与梦想。东西部协作的春风徐来,位于黄河下游的泉城济南与地处黄河上游的陇上明珠临夏,跨越千山万水,携手共绘就业增收的富美画卷。自2021年结对协作以来,两地以劳务协作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的协同发展新路径,累计帮助6.38万名临夏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开展技能培训1.07万人次,其中1571名脱贫劳动力成功转移至济南就业,交出了一份饱含深情的民生答卷。
政策筑基
精准滴灌解难题
2025年2月27日中午,一辆载着32名临夏务工人员的大巴缓缓驶入济南汽车站。市中区人社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多时,不仅送上装有生活用品的“暖心包”,更耐心讲解入职济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的住宿安排、薪资待遇等细节。“我们提前比对建档立卡人员的年龄、技能与企业需求,力求做到人岗相适,让他们来得安心、干得顺心。”工作人员的一席话,道出了济南劳务协作的“政策温度”。
劳务协作,政策先行。济南市深刻把握“政策精准则就业稳固”的内在逻辑,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补贴体系,让“走得出、留得下”有了坚实支撑。比如,针对务工人员,实施每人每月1000元、年度最高6000元的转移就业补贴,直接提升收入水平;对人力资源机构,按成功输送1人给予1000元的标准发放就业服务补贴,激发市场参与热情;对用工企业,提供每月500元岗位补贴及约1100元社保补贴,显著降低用工成本。既让务工人员“出门有钱赚、生活有保障”,也让企业“用工有补贴、管理有动力”,从制度层面打通了“转移难、吸纳难”的堵点。四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协作补贴1052万元,用真金白银筑牢就业保障网。
机制破局
培训赋能激活力
2025年9月18日,“情系临夏・泉城送岗”2025年济临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在临夏州热闹启幕。现场,来自济南、临夏等地的218家企业带来1.5万个岗位,覆盖制造业、服务业、信息技术、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同步开启的网络直播带岗专区,吸引近3000名求职者线上线下参与,最终4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济南在劳务协作中始终注重机制创新,从“被动送岗”转向“主动拓渠”,构建起“线下招聘+线上对接+技能赋能”的立体服务体系。四年来,济南先后40余次赴临夏调研对接,除专场招聘会外,还同步成立临夏劳务工作站与就业创业服务联盟——联盟汇聚14家头部人力机构、培训机构,已累计帮扶2.6万余名临夏劳动力实现就业,让“岗位送到家门口”成为常态。
初冬的临夏,最低气温已至冰点,但44岁的罗冬霞带领家政保洁服务队干活时,却总喊“好热”。从“零基础”学员到甘肃省“最美家政人”,再到拥有自己服务队的带头人,她的蜕变始于2021年济南阳光大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临夏专班。“没基础不怕,老师手把手教理论、练实操,结业后还帮着对接工作。”罗冬霞从未到过济南,却在谈话间频频竖起大拇指:“没有济南老师的悉心培训,就没有我今天的收入,济南真好!”
技能培训是劳务协作的“造血”关键。近年来,济南充分发挥本地职教优势,推动山东蓝翔技师学院、济南阳光大姐等知名机构与临夏深度合作:蓝翔捐赠500余万元工程设备、在临夏设立分院,累计免费培训14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学员结业后收入实现翻番;阳光大姐在临夏成立服务公司、建成2000平方米实训基地,培训家政服务、养老护理人才2000余人,填补了当地家政产业空白。这种“院校共建+定向输送”模式,不仅注重技能传授,更关注产业发展,为临夏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技能人才队伍。
细处着笔
真情关怀心贴心
“长这么大还没坐过飞机,不过很快就能跟姐姐一起坐飞机去济南啦!”招聘会上,一对临夏姊妹花的期待格外真切——姐姐已在济南稳定就业,这次她俩专程来寻找心仪岗位。
“要让务工人员在济南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是济南劳务协作工作中的共识。针对临夏转移人员中回族等少数民族占比超80%的特点,济南引导企业在生活保障上“下足绣花功夫”:济南达利食品、卧龙电气等企业专门开设民族餐厅,免费提供暖气、无线网络;为保障出行安全,采取“点对点”包机、包车方式接送务工人员;每年春节前夕,对留济在岗人员开展稳岗慰问,累计发放慰问品价值20余万元,覆盖留济人员超800人次。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精准解决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生活顾虑。
以往,部分务工人员因饮食、宗教习惯不适频繁换岗,如今“民族餐厅+定制服务”让文化差异不再是“隔阂”;春节慰问、日常关怀让务工人员真切感受到“泉城温度”。这种“真情待人、政策留人”的理念,不仅让稳岗率显著提升,更让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为劳务协作注入了持久的情感动力。
双向共赢
协作之路再出发
劳务协作不仅要解决当下就业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济南市推动劳务协作向产业协作深度拓展,实现从“就业一人、增收一户”到“带动一片”的升级跃迁。在济南高新区,由临夏务工人员组成的“临夏班组”已成为多家企业的生产骨干;在临夏当地,通过济南技术帮扶建设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厂,正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这种“就业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正是济南—临夏劳务协作的深层价值所在。
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延学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务工需求+岗位供给’两张清单管理,动员比亚迪、吉利汽车等优势企业开发优质岗位,同时支持务工人员在济创业,持续加强技能培训,让‘一技在手’成为就业底气,进一步提升匹配精准度。同时,持续优化人文关怀举措,让临夏务工人员在济南‘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黄河奔涌不息,济临协作的情谊在岁月中愈发醇厚。这场跨越千里的劳务协作,早已超越“工作任务”的范畴,成为两地共同书写“共同富裕”答卷的生动实践。当更多临夏劳动力在济南实现人生价值,当更多济南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当“泉城”与“陇原”的牵手从“劳务协作”走向“全方位共赢”,这座携河而来的“就业金桥”必将更加坚固,济临两地必将在东西部协作的道路上谱写出更加动人的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记者:李雨
通讯员:王帅
编辑:陈晶
来源: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