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声震彻寰宇的“东方巨响”,不仅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舞台上真正挺直了脊梁。在这个承载着热血与荣光的纪念日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攻关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向所有为中国核事业无私奉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惊天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震彻寰宇的“东方巨响”,不仅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更让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舞台上真正挺直了脊梁。在这个承载着热血与荣光的纪念日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温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攻关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并向所有为中国核事业无私奉献、隐姓埋名的英雄们致敬!
决断中南海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西方核武器的威胁像一个巨大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刻认识到:在外来咄咄逼人的核威胁面前,如果中国人自己手里没有原子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处处受别人欺负的历史悲剧就可能重演。
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等关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现状、原子武器等问题的讲解。毛泽东感慨地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有关问题,请你们来上课。”同时他指出,搞中国的原子弹这个事总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该抓了。
这次会议,从下午3点一直开到了晚上8点。也正是在这一天,党中央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从此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征程。
自力更生
战略决策已定,但是从何处着手呢?苏联,是当时唯一拥有核弹和导弹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希望得到苏联的技术援助。经过商谈,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的协议。
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参与者,聂荣臻说:对于一般生产技术资料、通用设备、一般原材料等苏联可以给,但关键性的生产技术资料、专用和非标准设备、精密测试仪器则拖延和拒绝。可即便如此,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要暂缓向中国提供核武器样品和技术资料。随后,苏联又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
苏联的做法,非但没有打垮中国科研人员的信心,反而彻底激发了大家独立研制核武器的斗志——没有外援,我们就自己来!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到1960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遇到极大困难。此时,关于是否继续推进原子弹这一国防尖端科技项目,国内出现了不同声音。面对争议,陈毅斩钉截铁地表示:
“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毛泽东果断拍板:
原子弹不能下马,下决心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勒紧裤腰带搞!
为了记住1959年6月这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被命名为“596”。
以身许国
在中国核武器研制陷入最艰难的困境时,无数科学家毅然选择以身许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祖国的忠诚。当时正在苏联杜布那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致信二机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的前身):“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1961年,周光召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同年,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也受邀来到二机部。当被人问及是否愿意参加领导研制原子弹工作时,王淦昌微微一愣,他本行不是研究原子弹的,而且刚刚因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获得世界关注,在这一研究领域有着光明前景。可是他掷地有声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从此,世界物理学界少了一位知名学者王淦昌,中国核基地多了一位名叫“王京”的科研人员。他隐姓埋名17年,用半辈子的坚守,履行了“以身许国”的誓言。
▲王淦昌(左)和于敏(右)
这样的事迹,在当年的核科研队伍中比比皆是。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他们放弃个人学术前途、隐去姓名身份,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
勇毅前行
苏联专家的突然撤离,使研制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由于我们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整个建设并没有停顿。邓稼先率领理论部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运算。他们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含辛茹苦、夜以继日地把原子弹的设计轮廓勾勒出来。正如钱三强所说:“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研究人员用手摇计算机计算数据。图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金银滩,这个听起来充满诗意的地方,就是当时中国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所在地。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草原大会战”动员令发出,包括王淦昌、朱光亚、郭永怀、彭桓武、邓稼先在内的一批顶尖科学家以及技术人员、干部职工、建设工人、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战员纷纷告别亲人,赶赴金银滩。
▲雪后金银滩。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金银滩平均海拔3200米,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高寒缺氧的环境对人的生理与意志都是极大的考验。曾有一阵,基地还遭遇粮食短缺,那时每人每天只有8两粮食,饿得受不了了就用开水冲酱油喝,腿都浮肿了。
可即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一个人退缩。一位负责设计核武器引爆装置的科研人员回忆,当时没啥先进科研设备,只能“一把铝壶闹革命”(拿双层铝壶熬炸药),可大伙立下誓言:就是用手抠、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国的争气弹(原子弹)!
▲技术人员和工人集中攻关的照片。图源:新华社
为了早日实现研制原子弹的目标,中国核工业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勇毅前行,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茫茫戈壁上书写着属于中国人的奇迹。
挺起民族脊梁
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所有人都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最终我们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让世界清晰听到了中国的声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资料图片翻拍
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原子弹不是武器,它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2024年9月19日9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新华社发 杨志远 摄
如今,罗布泊上空的核爆轰鸣已远去,但那声巨响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强国夙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从“神舟”问天到“嫦娥”揽月,从“北斗”组网到“天问”探火……每一项国之重器的诞生,都是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那些激昂的岁月从未远去,新的故事将会有更年轻的后来者接续书写,中国必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一起来读毛泽东》《我们走在大路上》《为了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故事》、新华网、求是网、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