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核心地带,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进入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国际黄金大通道。加强边关普法,促进边关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核心地带,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进入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欧洲的国际黄金大通道。加强边关普法,促进边关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作为党和国家部署在国门口岸和边境一线的重要力量,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打造边关普法新特色,让新时代法治之花,在绵延万里的边境线上朵朵绽放。
宣传跟着群众走
“大姐,您知道遇到土地纠纷该咋办吗?法律条文里有明确说法……”连日来,博州边境管理支队博乐边境管理大队针对秋收农忙时节经济矛盾纠纷上升等情况,组织警力将“法治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普法过程中,民警们为村民发放精心准备的宣传手册、法律知识漫画图册,用土话、方言讲解当下常见的土地权益、农机作业、农资交易等方面的纠纷和法律知识,引导大家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合理合法途径维护权益。
“我正好有一个采摘纠纷,由于地里的活太多了没时间咨询,听民警这么一讲顿时知道该咋办了。”对这样的普法形式,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乌拉斯塔北村村民哈丽达木·沙德合江连连点赞。
博乐边境管理大队乌图布拉格边境派出所所长邓超说:“普法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普法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新疆边检总站聚焦群众法治需求,将普法阵地搬到群众家门口,以群众“看得见、容易懂、记得住”的方式,推动法治理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此外,该总站与驻地党委、政府、乡镇、社区共同设置法治文化广场、法治街区、法治长廊、法治文化营区,整合利用博物馆、图书馆、办公楼、公共墙体等区域设置法治标语,让法治文化融于群众出行的街角,“法”景交织润泽民心。
线上传播同样亮眼。新疆边检总站发挥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优势,开展国门边境管理政策法规微宣介、直播互动等活动,推出多样化融媒体产品;运用电子载体及互联网开展法治信息推送、法律文书下载、业务信息查询、指尖法律答疑等交互式普及宣传。
从帕米尔高原到阿尔泰山麓,新疆边检总站构建了“口岸有阵地、线上有平台、辖区有队伍”的法治文化阵地。浏览新疆边检总站官方微信公众号“边关微说法”栏目后,外籍游客吐尔汗·哈伊尔别克称赞说:“它能帮助外国人更好地熟悉中国法律法规、适应中国生活。”
深耕普法责任田
10月的帕米尔高原,金黄的草场和洁白的雪峰相映生辉。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慕名前来体验盘龙古道“弯弯绕”的游客络绎不绝。
“食品安全要抓实抓细哟,食材来源、加工过程都得符合标准。”“游客您好,边境游需要注意的事项,欢迎了解。”在盘龙古道出口处,喀什边境管理支队瓦恰边境派出所民警围绕旅游合同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以摆放宣传展板、发放普法手册、现场答疑等形式为游客、旅游经营者等详细解读法律条文、介绍合理合法维权途径。
与此同时,在北疆的喀纳斯景区,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喀纳斯边境派出所民警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耐心地向游客讲解边境旅游注意事项:“是的先生,您可以在‘喀纳斯旅游警务服务一码通’上预约办理,另外提示您白哈巴区域不允许飞无人机……”
万里边关,景色绚烂。无论是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国门、盘龙古道,还是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景区、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中的新藏公路沿途,壮丽的边塞风光吸引众多游客旅游打卡。
新疆边检总站深耕“旅游警务”,打造“景中警 贴心人”“守护219”等旅游文化品牌,在边境景区换乘中心等区域设置便民服务驿站、“法治小巴扎”、“法治后备箱”等文化阵地,开设法治旅游线路,切实保障游客及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
随着新疆口岸经济、跨境合作蓬勃发展,涉外法治需求日益增长。新疆边检总站积极展现中国边检法治形象和执法温度,助力构建和谐安全的口岸通关环境。
与毗邻国家对应边境管理机构、商协会等建立“法治交流对话”机制,组织涉外企业代表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警企解读会”,与11家国外媒体协同发布互免签证协定政策宣讲视频,在全区口岸推广建设移民事务首站服务中心……精准普法、靶向服务,为边境口岸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动能。
吉尔吉斯斯坦商人阿依别克·纳扎罗夫说:“在新疆通关和投资,懂法更省心,新疆边检机关及时给我们介绍中国法律知识,帮了忙。”
听着弹唱学知识
今年3月,在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务工的陈某,因工资拖欠与雇主池某发生矛盾,情绪激动。派出所民警安抚陈某情绪,给已经离开新疆的池某讲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联合劳动监察部门通过视频连线组织三方调解,及时化解了这起劳资纠纷。
“要是当初和雇主签订用工合同,可能就没这么多麻烦了。”陈某拿到工资后对办案民警说,“这次工资拖欠,还是法律知识欠缺导致的。”
哈密边境管理支队沁城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高长永介绍,该所秉持“把法治宣传融入调解过程,把人文关怀注入矛盾纠纷化解”的理念,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温度,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效果。
法治的温度,体现在为民服务的更多细节里。新疆边检总站推动驻村(社区)法律服务室建设,在社区、村委会、警务室等设立矛盾纠纷调解点,开设“法律咨询日”,打造“法律明白人”工作室,让各族群众获得普惠、及时、准确、有效的法律服务。
此外,该总站结合中国传统佳节、二十四节气等,开展法治剪纸艺术、法治书法、法治戏曲等活动,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激活“法治宣传+风俗文化”传承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卡姆、阿肯弹唱的曲调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将法律知识、公序良俗与人文情怀融入美妙的旋律中。
在端午节、中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总能看到新疆边检总站蓝盾警营文化服务队、边境文化轻骑兵宣传队的身影,他们创作法治歌曲、情景剧,通过节庆的欢乐氛围传递法治理念。“形成了听一首弹唱、看一场演出、学一次法律的独特模式。”新疆边检总站法制处民警赵宣说。
放眼全疆,从口岸集市到边境村落,各族群众感受着法治的温暖,民警们时常与群众同坐一张凳、齐议一难题、合办一件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同奏响口岸边境和谐乐章。(王娜)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