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展示 科技在做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9:43 1

摘要:对准泥咕咕的哨口,轻吹一口气,眼前的光幕上,泥塑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骏马奋蹄,战鼓擂响……由观众亲手唤醒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浚县泥咕咕的“数字化身”。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艺再现。

对准泥咕咕的哨口,轻吹一口气,眼前的光幕上,泥塑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骏马奋蹄,战鼓擂响……由观众亲手唤醒的,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浚县泥咕咕的“数字化身”。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艺再现。

“泥咕咕还能怎么玩?”浚县泥咕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宋楷战近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尝试直播,也主动拥抱新技术。“时代变了,展示方式必须变,这是非遗传承躲不开的路。”他说。

令浚县泥咕咕等非遗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其导师卢英英认为,创新非遗的展示方式,要回应“表达什么”“如何吸引年轻人”这些核心问题。假如目的不清,科技的加入反而可能削弱非遗原有的感染力。

由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发起的“科技赋能非遗与文物的艺术体验”毕业创作专项课题,以科技赋能和体验驱动为主要方法,运用交互媒体、数字影像、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探索非遗、文物的动态展示。未来,他们还计划与多地皮影、剪纸类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数字皮影新形态。

一位皮影传承人坦陈,以往演出仅限于特定场所,观众最多几百人。如今,通过互动技术与数字动画,他的作品有机会呈现在全球观众的手机屏幕上。“更重要的是,科技能展示幕后艰辛,让人们意识到皮影不只是一个好看的影子,还涉及一套复杂的操耍技艺和雕刻工艺,从而真正爱上非遗。”他说。

创新本身不是终点,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热爱并愿意传承非遗,才是目标。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卢英英团队充分吸收建议,计划在后续数字皮影互动迭代中,增强角色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并在故事设定中融入传统技艺智慧。比如,传统皮影中的老虎不仅能摇头,还可蜷身再猛然弹开——这类细节,若非深谙其道,难以生动呈现。

高校进行技术研发、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推动非遗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许多科技企业也在与非遗传承人相向而行,让非遗“活”出更加生动、年轻的姿态,拓展表达边界,让非遗展示更“走心”。

观众滑动木梭或推拉打纬器,立即能在屏幕上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纹样……由光禹莱特公司推出的沉浸式互动空间《织造锦梦》还原了汉代老官山汉墓织机的结构原理,由非遗作品展示转向技艺展示,让现代人有机会与古代织工“对话”。

“相较于传统的非遗展示方式,数字技术能更准确地将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与技艺精髓传递到体验者心中。某种意义上,每一个非遗展示项目都在进行文化转译。”光禹莱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京东方艺云科技凭借在屏幕技术方面的优势,将8K超高清显示、AI生成内容、体感交互等科技手段应用于刺绣、雕刻、灯彩等多种非遗的展示场景,丰富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维度。

“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是政策牵引、技术突破、需求升级、市场转型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创新非遗展示方式是这一过程的具体成果。”艺云科技董事长姚项军认为。

正是基于多种驱动力带来的发展期待,“非遗+科技”的融合型产品更应坚持内容为王,避免将非遗展示当成科技秀场。“我们从人才结构的搭建开始,对内容负责。”姚项军说,艺云科技每款融合型产品的产品经理均由内容创作者担任,必要时引入文化专家,软硬件技术开发服务于文化表达。就像好的舞台灯光,会让观众专注于表演本身。

通过与科技的融合,非遗的确有了更多解读和表达方式,变得可感可知、可体验,其所依存的文化生态也被理解。不过,尚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忧虑成本过高。

“我们通过模块化、平台化的设计来优化成本结构。”光禹莱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非遗+科技”项目的内容创作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核心交互引擎和内容管理系统可以重复使用,而非每次都从零开发,从而降低了后续推广和迭代的边际成本。

降本增效同样是姚项军和团队正在攻关的问题。姚项军将这个目标拆解成资源整合、推广复制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这三个任务,将非遗展示的技术配置生成标准化版本,在景区、社区、学校、展馆等多种非遗展示空间、场域实验与推广。

“科技不能只停留在为单一的非遗展示场景赋能,还要让更多非遗展示空间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成本降下来,说明技术进步在非遗新展示等方面的应用真正可行。”姚项军认为。(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