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朋友转发的一则视频,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视频中那一句“农户:影响不算太大,种粮利润被压薄”,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重重地砸在我的心头,让我不禁心生疑惑:究竟是哪位家底雄厚的农民,能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这样的话?
揭开“影响不算太大”的面纱,倾听农民真实的之声
今日,朋友转发的一则视频,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视频中那一句“农户:影响不算太大,种粮利润被压薄”,像一个巨大的问号,重重地砸在我的心头,让我不禁心生疑惑:究竟是哪位家底雄厚的农民,能如此轻描淡写地说出这样的话?
最近十来天,我的目光始终紧紧聚焦在北方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农民所面临的秋收难题上。持续不断的阴雨天气,如同一场无情的灾难,正一点点吞噬着农民们一年的心血与希望。
所谓“影响不算太大”,这真的是农民们的真实感受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河南,这个受灾严重的省份。自9月以来,河南仿佛被一片巨大的雨幕所笼罩,阴雨连绵不绝,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河南气象局早在中秋节就发布消息,9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而且这场恼人的阴雨要持续到10月20日才有望停歇。
在这连绵的阴雨之下,原本肥沃的农田变成了一片泥泞的沼泽,道路也变得湿滑难行。收割机如同被困在泥潭中的巨兽,动弹不得,农民们也只能望田兴叹,难以进入田间进行收割。有些田地积水严重,甚至可以划船,那景象,仿佛是一片被遗忘的水乡泽国。即便艰难地完成了收割,农作物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晾晒。于是,大量的水稻、玉米、花生,要么烂在了地里,化作泥土的养分;要么在潮湿的环境中发霉变质,变成了农民们眼中的“伤心物”。
而在此之前,农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旱灾的洗礼。为了拯救干涸的土地和即将枯萎的庄稼,他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水管、水泵,日夜不停地抽水浇地。原本清澈的池塘,被抽得只剩下一滩泥浆;原本干涸的河流,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水源。浇水成本的大幅增加,让农民们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
“夏天没被旱死的玉米,终于淹死在了秋天”,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痛着每一个关注农民命运的人的心。这短短17个字,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农民们的心酸与无奈,每一个字都像是他们在苦难生活中的一声叹息。
我曾亲眼目睹一些农民,他们的双手粗糙而干裂,一手紧紧握着玉米棒子,一手拿着鞋刷子,用力地刷着玉米上长出的霉菌。刷下来的水,一盆盆都是黑漆漆的,仿佛是农民们心中的苦涩在流淌。这些发霉的玉米,含有强致癌的黄曲霉毒素。刷玉米的人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自身的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这些玉米被拿去食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从理论上来说,发霉的玉米应当销毁,轻微超标的可以拿去做工业酒精。
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记者从河南桐柏县带回的采访目击,那一个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故事,让人心如刀绞。55岁的祝贵武,承包了400余亩地,本以为能在秋天迎来丰收的喜悦,可现实却让他陷入了绝望的深渊。他只收了部分水稻,玉米和花生都还留在地里,无法收割。今年春天,他花费了50天的时间,请了许多人,才好不容易把上百亩水稻种上。播种时,遭遇了高温干旱,干旱持续了两三个月,许多河流干涸,池塘见底。为了缓解旱情,他花了两三万元买来水管、水泵,抽水浇地。抽到最后,有的池塘只剩下泥浆。如今,那些水管还堆在屋檐下,有的还留在田间地头没收回来,而他却几乎放弃了地里的四五十亩玉米。祝贵武对门的邻居张永先也是种粮大户,夏天干旱时,他的玉米地浇了两遍水,玉米在河滩地里长得格外壮实。可等到秋收时,当他满心欢喜地掰开玉米,却看到出芽的出芽,发霉的发霉,心中的希望瞬间破灭。张永先苦笑着说,请人掰成本太高,请机器收回去,也无处晾晒,就只好先放在地里不收。还有种粮大户李建华的妻子,一边掰着出芽、发霉的玉米,一边无奈地说:“这种玉米做饲料都没人要,只能做工业酒精。”发霉的玉米把她的手染得漆黑,那黑色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控诉,诉说着农民们的苦难。
10月8 - 9日,农业部部长韩俊到河南调研,10月10日,财政部下达4.84亿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这7个省的秋收。虽然相对于七省广袤的农田而言,这笔资金不算多,但它至少表明灾情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地方财政也需要积极跟进,加大对受灾农民的支持力度。
然而,视频中那句“农户:影响不算太大”,却像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这充满苦难与希望的乐章中显得格外刺耳。我坚信,没有一个农户敢代表七省农民说出这样的话。这句话,恐怕是某个人为了某种目的加上去的,只是冠上了农民的名义。这就如同“死者家属情绪稳定”一样,是一种虚假的表达,让我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农民们又一次在不经意间被代表了,他们真实的声音被掩盖在了虚假的话语之下。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与农田隔绝的世界里。我们很难有机会亲身接触到农田和农民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农作物,在超市和菜场里都能轻易买到。我们不会去关注农田里的泥泞,因为那既不浪漫,也无益处,还浪费时间。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已经充满了各种烦恼和压力,仿佛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心农民们的遭遇。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与农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是这片土地的儿女,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我们需要听到真实的来自农民的声音,这不仅仅是出于情感上的关怀,更是为了保障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几千年来,在绝大多数时刻都是沉默的。他们默默地忍受着旱灾、水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除了在极端困难的时刻,他们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偶尔发出了声音,也往往被淹没在时代的喧嚣中,消失在无垠的旷野里。
因此,我对一切冠以农民名义的假声音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这些虚假的声音,不仅掩盖了农民们的真实苦难,也违背了道德和良知。它们应该承担额外的道德责任,因为它们欺骗了公众,让人们无法了解农民们的真实处境。
那么,这次秋收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这次受灾涉及面如此之广,目前七省各方面都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消息呈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灾情。真实受灾数据、作物分类追踪、农业保险理赔、烘干设施配套布局、收割器械调配、救灾资金去向……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农民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人为农民们多说几句话,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农民们是我们国家的根基,他们的命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的苦难而感同身受,为他们的未来而共同努力。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