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饮食认知里,鸡肉、鸭肉等禽肉是 “健康肉食” 的代表 —— 相比猪牛羊等红肉,禽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优质,无论是健身减脂人群还是追求健康的中老年人,都把它当作日常肉食的首选。
在很多人的饮食认知里,鸡肉、鸭肉等禽肉是 “健康肉食” 的代表 —— 相比猪牛羊等红肉,禽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优质,无论是健身减脂人群还是追求健康的中老年人,都把它当作日常肉食的首选。
但最新一项针对意大利南部 4869 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表于 Nutrients 2025, 17, 1370),却给这种 “禽肉无害论” 泼了一盆冷水:每周禽肉 consumption 超过 300 克的人群,不仅全因死亡风险升高 27%,胃肠道癌(GC)死亡风险更是直接飙升至 2.27 倍,男性群体的风险甚至高达 2.61 倍!
这一结论究竟是如何得出的?
又是否会颠覆我们对禽肉的认知?
研究背景:
从 “禽肉流行” 到 “健康隐患” 的矛盾近年来,全球禽肉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2013 年全球人均禽肉消费量已达 13.3 公斤,预计 2022 年增幅超 19%;意大利过去十年人均禽肉消费也从 11.7 公斤增至 12.7 公斤。
禽肉的普及,源于其 “高性价比 + 健康标签”—— 美国《2020-2025 膳食指南》将禽肉定义为 “优质蛋白来源”,指出鸡胸肉蛋白质含量达 93%、脂肪仅 7%,还建议每周食用 1-3 次(每次 100 克标准份)。
但现实饮食中,人们的禽肉消费早已偏离指南:研究显示,61% 的禽肉以 “分割部位” 形式食用,26% 为汉堡、烤串等加工制品,仅 13% 是整禽;且超 10% 的人群每周禽肉摄入量超过 300 克(相当于每天近 43 克,远超 “每周 3 次 100 克” 的推荐量)。
更关键的是,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仅将红肉列为 “可能致癌物”、加工肉列为 “致癌物”,禽肉的健康风险长期被忽视。
而本次研究首次通过 “竞争风险分析”,聚焦禽肉与胃肠道癌死亡的关联,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研究设计:
19 年随访 + 4869 人,用数据说话为确保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团队采用了严谨的 “前瞻性队列研究” 设计,整合了意大利 MICOL 和 NUTRIHEP 两个队列的数据,核心设计要点如下:
1.研究人群与随访纳入标准:共 4869 名参与者,其中女性 2356 人(48.39%)、男性 2513 人(51.61%),年龄覆盖 18-94 岁,基线数据收集于 2005-2006 年,随访截止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平均随访时间长达 19 年,总观察人年数达 27878.918 人年。
排除标准:剔除未完成饮食问卷的 402 人(MICOL 队列 111 人、NUTRIHEP 队列 291 人),最终纳入人群无明显选择偏倚。
2. 暴露与结局评估暴露变量(禽肉摄入):采用经验证的 “EPIC 食物频率问卷(FFQ)”,由专业营养师指导填写,将每周禽肉摄入量分为 4 组:300 克;同时记录红肉、总肉摄入量作为混杂因素控制。结局变量(死亡风险):通过当地市政登记处和区域数据库(EDOTTO)确认参与者的死亡状态,按 ICD-10 编码分类死因:胃肠道癌(C15-C26,含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其他癌症(C01-C14、C30-C97)、其他死因(如心梗、中风、痴呆等)。
3. 统计方法:控制混杂,聚焦 “竞争风险”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 “风险比(HR)”,评估肉摄入与全因死亡的关联;采用 Fine-Gray 竞争风险模型计算 “亚分布风险比(SHR)”,排除 “其他死因” 对 “胃肠道癌死亡” 的干扰(这是区别于传统研究的关键,避免因忽略 “竞争风险” 导致结果偏倚);多因素调整:控制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饮酒量、地中海饮食依从性(rMED 评分)等 10 + 个潜在混杂因素,确保结论的独立性。
核心结果:
禽肉摄入越多,风险越高,男性尤甚。
经过 19 年随访,共 1028 名参与者死亡(死亡率 36.87/1000 人年),其中 108 人死于胃肠道癌(占 10.5%)。通过分层分析,研究发现了三个关键结论:
1.禽肉摄入与全因死亡:超 300 克 / 周风险升 27%以 “每周禽肉
2. 禽肉摄入与胃肠道癌死亡:风险呈 “剂量 - 反应关系”胃肠道癌死亡风险随禽肉摄入增加呈 “阶梯式上升”:100-200 克 / 周组:SHR=1.65(95% CI:1.06-2.59,P
3. 性别差异:男性胃肠道癌死亡风险更高分层分析显示,男性对禽肉的 “风险敏感性” 远高于女性:男性 > 300 克 / 周组:胃肠道癌死亡 SHR=2.61(95% CI:1.31-5.19,P 300 克 / 周组:胃肠道癌死亡 SHR=1.49(95% CI:0.35-5.26,无统计学意义)。且在 83 岁(意大利普利亚地区平均死亡年龄)时,男性 “每周禽肉> 300 克” 组的胃肠道癌死亡概率为 8%,是 “
背后原因:
不是禽肉 “本身坏”,而是这些因素在 “作祟”研究团队并未将风险归咎于禽肉本身,而是提出了三个关键机制解释:
1.高温烹饪产生 “致癌物”
禽肉(尤其是鸡胸肉)蛋白质含量高达 23.3 克 / 100 克,高温烹饪(如烤、煎、炖)时会产生杂环胺(HCAs)、多环芳烃(PAHs)、N - 亚硝基化合物(NOCs) 等 mutagenic 物质 —— 这些物质已被证实会损伤胃肠道黏膜细胞 DNA,诱发癌变。此前 Boldo 等研究也发现,偏好 “全熟禽肉” 的人群,胃癌、肠癌风险显著升高。
2.加工禽肉的 “隐形风险”
虽然本研究未详细记录加工禽肉摄入,但已知加工禽肉(如鸡肉肠、炸鸡块)会添加钠、饱和脂肪、防腐剂,这些成分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且全球仅 1% 的研究关注 “加工禽肉与健康”,其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
3. 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
目前尚无明确生物学机制解释性别差异,但研究推测:
雌激素作用:小鼠模型显示胃肠道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能调节营养代谢和细胞修复,降低女性风险;
饮食行为差异:男性禽肉摄入量更高(研究中 59.2% 的 “>300 克 / 周” 人群为男性),且更偏好烧烤、油炸等高危烹饪方式,同时饮酒量、红肉摄入量也高于女性,多重因素叠加放大风险。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虽结论明确,但仍有 3 点局限性需注意:
1.缺乏加工禽肉的详细数据,无法区分 “新鲜禽肉” 与 “加工禽肉” 的风险差异;
2.未纳入 “体力活动” 这一混杂因素(因 IPAQ 问卷仅适用于 18-69 岁人群,与研究人群年龄不符),可能轻微高估禽肉风险;
3. 研究人群来自意大利南部,饮食结构(如地中海饮食依从性高)可能与其他地区不同,结论需在亚洲、北美等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总之,本次研究打破了 “禽肉绝对安全” 的认知,提醒我们:任何食物的 “健康属性” 都有 “剂量边界”。对于禽肉,关键不在于 “吃不吃”,而在于 “吃多少、怎么吃”—— 尤其是男性,更需警惕 “过量禽肉 + 高危烹饪” 的组合风险。未来,随着更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禽肉类型的研究开展,我们对禽肉的健康认知还将进一步完善,但当前 “控制总量、健康烹饪” 的建议,值得每个人立即践行。
参考文献:[1]Bonfiglio C, Tatoli R, Donghia R, Pesole PL, Giannelli G. Does Poultry Consump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Mortality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A Preliminary Competing Risk Analysis. Nutrients. 2025;17(8):1370. Published 2025 Apr 17.
来源:健康之路P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