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春日清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旺旺的。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哄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
七年级语文学科10月过程性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①春日清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旺旺的。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哄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酝酿着秋天的收获,脸上不见半点赁啬的疲惫,全是希望。这就是我们花枝招展的春天,它从不为谁停留,却总让人喜出望外。
②在这风和日暖的春光里,农人们播种下最美好的心愿和希望。此际的旷野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杂花生树咄咄逼人,令人眼花缭乱。
1. 下列词语中划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朗润(lǎng) 澄清(chéng) B. 黄晕(yūn) 烘托(hōng)
C. 酝酿(wēn) 吝啬(lìn) D. 蓑衣(suō) 抖擞(shǔ)
2. 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部分词语的修改,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澄清”应改为“登清” B.“蓝旺旺”应改为“蓝汪汪”
C.“哄托”应改为“烘托” D.“赁啬”应改为“吝啬”
3. 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花枝招展 B. 喜出望外。C 鸟语花香 D 咄咄逼人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酝酿着秋天的收获”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酝酿着秋天的收获计划。
B. 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预示着秋天的收获。
C. 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孕育着秋天的收获。
D. 人们在地里辛勤劳作,酿造着秋天的收获。
5.仿照下列画波浪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4分)
四季是什么?四季是一首多彩的诗。春,是翠绿的诗,萌动着活力和生机;夏,是火红的诗,燃烧希望和情思; 。
6.下面的思维导图,是有关成都的古今描述,请用简洁的短语提炼图中的另外四个要点。(每点限六个字)(4分)
① ② ③ ④ ⑤发展前景广阔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原谷①谏父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④。
(节选自元·郭居敬《二十四孝》)
[注释] 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丢弃③舆(yú) :手推车。④养:赡养。
7.文中划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祖育儿A生女B勤俭C终身 D岂有老而E捐之F乎 G是负义也。
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友人惭 父惭,悔之 B.捐祖于野 于我如浮云
C.尊君在不 父不从 D.乃载祖归养去 去后乃至
9.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乙】文中原谷的父母最后后悔了,并将自己的父母载了回来。
D.【乙】文中的原谷采用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的方法说服了他的父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8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分)
②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4分)
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1-12题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②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③是此湖。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作此诗时即将离任。②乱峰: 参差不齐的山峰。③勾留: 留恋
11.下列关于诗歌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选取众多意象,“乱峰、松、月、早稻、新蒲”等,处处写景,处处扣春,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结构精巧别致。
B.本诗描写了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尾联间接抒情,表达诗人离开西湖的悲伤落寞之情。
C.颔联和颈联,诗人以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构成一幅具有春天神韵的画卷。
D.“碧毯”二句,出人意料地在山水诗中嵌入诗化的农事,雅俗相融,别出心裁。
12.本诗“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其画面。(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6分)
①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②.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客路青山外,。(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曹操《观沧海》)
⑥. 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科普作品阅读(9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
②气象学家指出:聚集在25~40公里高空的大气臭氧层,除了受到来自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的影响冲击外,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臭氧分子结构,是“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但由于人类近百年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整个高空大气层巨变,南北两极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据报道:1992年初,“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到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992年头两个月就减少了20%,平流层的氯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70倍”;“如果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到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26%”。所以,臭氧层衰竭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最棘手的五大环境问题之一。
③正常情况下,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大气层时,波长短的宇宙射线、γ射线、x射线和部分紫外线就被臭氧层一一吸收掉(达99%),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和水汽吸收和反射掉,到达地表的就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即波长为290~380毫微米的紫外线、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和78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正因为如此,臭氧层才被世界天文科学家誉为“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而今太阳上所有的辐射能量却直接穿过电离层和地球磁层,长驱直入,射向地表,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大气中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最低,所以冬天的太阳易诱发肿瘤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目前“冬阳猛于虎”!
④天文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太阳有关。过度的紫外线侵袭,轻则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和视力均会下降,易激动、焦躁、失眠,突发感冒,促使血栓过早形成,导致早衰;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皮肤癌和肺癌等25种恶疾。国外有识之士说:冬季阳光中的近紫外线给人的致命打击是全面降低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酿变成“病毒新变种”和“病毒连锁效应”!
⑤因此,人们要一改过去喜欢无节制晒冬阳的传统习惯,注意下面几点:
⑥从度量上讲,每天坚持晒太阳不少于30~60分钟,即可平衡阴阳。
⑦从时间上讲,上午6~10时,下午4~7时都是黄金时段;不论哪个季节,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对皮肤有害的紫外线B光束和C光束含量最高,应当尽量避免接触。
⑧从宏观概念上讲,无论太阳活动峰年或谷年,最好慎晒冬阳,并限制夜间露天活动。
⑨从服色选择概念上讲,最好选红色服装,次选白色,禁忌黑色。
14.根据第②自然段所述,大气臭氧层的增减变化与下述哪些因素有关,分析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太阳活动 ②宇宙活动 ③臭氧空洞 ④季节变化 ⑤气浓度 ⑥天气变化 ⑦纬度变化 ⑧环境污染
A.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⑧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臭氧层是“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其原因是臭氧层能全部吸收掉4种有害射线,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
B.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紫外线有关,紫外线过度会导致人体受到损害。
C.臭氧层衰竭问题,已被列为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之一。
D.选择穿衣服的颜色也会对防紫外线起到一定的作用。
16.本文最恰当的标题是(3分)
A.臭氧空洞危害大 B.冬阳如今猛于虎
C.冬阳如今可致病 D.臭氧减少令人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手机曾被形容为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保姆”。但如今,不少国家开始向“电子保姆”宣战。日本多数学校发布手机禁令,要求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英国卫生部门则建议,16岁以下儿童只在十分必要时才使用手机。手机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正在引起各国的关注。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是视力下降。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做了7天实验,结果发现:玩20分钟手机,三名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玩20分钟平板电脑,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主任陈有信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荧光屏幕会对眼部造成损伤,手机信号辐射的影响也证据不足,但全球公认的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会导致近视发病率提高。这主要与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有关。盯着屏幕时间长了会影响泪液分泌,容易导致视疲劳,从而引发或加重近视,也可能让假性近视转变为真性近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小学生的配镜年龄都在走“下坡路”,降幅在2-3岁,配镜度数则不断攀高。另一项调查也发现,我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由1970年的不到1/2, 上升到如今的将近4/5。
[材料二]
漫画:孔夫子讲学
[材料三]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强调,学校要按照“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据此,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科学制定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如厦门双十中学仅限学生携带非智能手机,且须放进每个教室专门开辟的“停机场”统一管理。对于违规将智能手机带进课堂的学生,采取先了解情况,再劝导教育,最后批评惩罚的“三步人性化办法。而厦门六中的做法是,对于有特殊原因的同学,在家长同意之后提交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年段、德育处三级审核之后方可携带手机入校,并按照规定在固定的时间和区域内使用。学校在非教学区设立专门手机柜进行统一保管。
[材料四]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手机瘾”者日益增多,过分依赖手机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手机瘾”者因过度使用手机内心反而变得更加孤独,影响人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视频、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影响了学习、生活。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另外,网络中的虚拟刺激弱化了未成年人对现实亲情、正义感以及道德感的感知,容易被错误价值观所误导……凡此种种,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7.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三位医生拿自己的孩子做了7天实验,说明长时间玩手机,对下一代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视力下降。
B.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配眼镜的年龄越来越小,度数却越来越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也在不断升高。
C.材料二采用漫画的形式讽刺了学生沉迷手机的不良现象,反映了手机已对未成年人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严重干扰。连“圣人”孔子都对此无能为力。
D.针对手机管控难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再次强调学校要严格按照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的要求,细化手机管理措施。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福建省教育部门要求所有中小学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实施方案,疏堵结合,有效引导。
B.厦门六中要求学生即便是有特殊原因获准带手机进校的,也必须按要求定点和定时使用。
C.厦门双十中学要求学生只能携带非智能手机,并且还要将带来的手机统一放到指定地方。对于违规将智能手机带进课堂的学生,采取“了解情况、劝导教育、批评惩罚”三步走的办法进行人性化教育。
D.过分依赖手机,长时间使用手机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19.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青少年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4分)
(三)文学作品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0-22题。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辟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愤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短句成段,交代了时令及地点,为下文描写蓄势。
B.第⑦段“婴儿”喻指嫩草,体现了乡亲对报春绿意的珍爱。
C.第⑩段对破冰场面的描写,表现出破冰场面的震撼人心。
D.本文形散神聚,句式丰富多样,语言含蓄委婉,饱含深情。
2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分)
①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②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子。)(3分)
22.请你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6分)
四、整本书阅读(6分)
结合《朝花夕拾》,回答问题。(6分)
23.如何理解《朝花夕拾》书名含义?(2分)
24、在书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如长妈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衍太太、范爱农等,请任选一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4分)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下面诗句中的画面,并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10分)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走过春夏秋冬,多少个生活细节转瞬即逝,然而有些美好的情境,留驻心底,成为值得珍藏的记忆。因为,那段记忆,你收获了很多。
请以“留在心底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②不少于600字。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