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我们正处于杨瀚森的热潮中,而中国篮球还藏着更多惊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22:58 1

摘要:上周通勤地铁里,这条短视频刷了不少人的屏:18岁的杨瀚森在NCAA热身赛里交出19分12板。有人说,这一下扣篮像给中国篮球打了一针“兴奋剂”。美媒干脆写道:“我们正处于杨瀚森热潮,中国篮球还藏着更多惊喜。”

“又有中国孩子在美国球馆里把球扣得震天响。”


上周通勤地铁里,这条短视频刷了不少人的屏:18岁的杨瀚森在NCAA热身赛里交出19分12板。有人说,这一下扣篮像给中国篮球打了一针“兴奋剂”。美媒干脆写道:“我们正处于杨瀚森热潮,中国篮球还藏着更多惊喜。”


那就跟着这句话,看看“惊喜”到底有多大分量。


“单苗”变“森林”——留美球员怎么忽然多了


十年前,能去美国打高中联赛的中国孩子少得可怜;现在,名单能列出好几页。


1。 学术门槛更灵活。SAT可以线上考,ESL课程也多,对普通家庭友好不少。


2。 “CBA选秀+NCAA经历”成了双保险,家长把它当作一条更稳的职业通道。


3。 父母心态变了。姚明那代球员给他们足够信心,“先闯再说”逐渐替代“先上大学”。


一句话:杨瀚森只是森林里最粗壮那一棵


郇氏双胞胎:同基因,不同脚本


密歇根的寒风里,哥哥郇斯楠刚拍完俄亥俄州立大学定妆照;加州的阳光下,弟弟郇斯枫做力量训练。


“双胞胎+留洋”本身就是好故事,美国校队最爱这种话题。


哥哥主打锋线防守,弟弟是控卫节奏。技术模板不一样,竞争却一样激烈。


家里只比一件事:谁先拿到NBA首轮承诺。这句玩笑戳中了不少国内家长的焦虑。


别把他们当奇迹,他们只是赶上顺风车。NCAA一名华裔助教如是说。


山西小伙张博源:强硬与“顶牛”只隔一条线


不久前,张博源在美高联赛跟对手爆发冲突的视频疯传。


有人批他情绪管理差,有人夸他终于硬气。


“不赞成动手,但也不能被欺负”。这句话在海外中国留学生里获得一边倒的点赞。


NBA球探的公式很简单:“技术+硬度+冷静=首轮”。张博源还在补最后一课。


想起巴特勒当年的故事:火气管得住,就是竞争力;管不住,就是雷区。


硬不硬气,可能决定他能不能拿到第一份保障合同


王俊杰+赵伟伦:亚洲杯的“四号位答案”和沉默的后场


旧金山大学深夜训练馆的灯常常凌晨才灭。


王俊杰一句话:“要是再打不好,这灯就白开了。”


王俊杰=四号位答案。身高、臂展、脚步,全都合格。有人拿卡明斯基来作比。


赵伟伦=沉默的后场尖刀。场均12分5助,他真正的价值在于阅读比赛的眼睛。


NCAA的每一次掩护角度都要复盘,这种细化训练让他们的成长肉眼可见。


对比国内青训,差距确实摆在那儿,但“出去早不如出去对”——这也是他们共同的体会。


林葳与“职业学籍”冲击波


不少中年球迷第一次听说:职业球员也能读NCAA?


新规允许签过职业合同但未拿高薪的球员重返校园。


于是出现了三连锁效应:


① CBA俱乐部更愿意放人镀金;


② 球员退路多了,心态更稳;


③ 家长对“先打球还是先读书”的焦虑,被削弱。


林葳的话很直白:“在俄勒冈,输球后第二天早上六点还得去上课。篮球不是逃课的理由,反倒让人更自律。”


这句话值得每个家长存个备忘


机会背后的三道“拦路杠”


1。 对抗、伤病、课业三座大山,每年都有中国球员中途退出。


2。 “文化孤岛”。开玩笑不用翻译,可要理解战术,就得英文硬。


3。 落地难。就算进了选秀池,首轮保障合同少得可怜;更多是次轮或双向。


所以美媒用“surprises”而非“guarantees”。看好,不等于一路顺风。


给30—65岁的你:看热闹,也看门道


你不打球,关注这些孩子有啥用?


“技能+学历+国际化”多线打通,对家有学生的父母,是面照妖镜:兴趣和出路可以同步。


中国体育产业正从“赛事”变“内容”。赞助、培训、数据分析岗位都在冒头。


这些00后拼命,是把“进取”两字重新摆到我们面前。对正在摸索转型、准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提醒——保持好奇心,永远不过时


像朋友一样唠两句


杨瀚森的暴扣,郇氏兄弟的故事,张博源的硬气……它们像深秋里的一簇炉火,噼啪几声,告诉我们:方向对、劲儿够,每个年纪都有翻盘机会。


下班路上别急着关掉手机,也别只顾点赞——你觉得谁最有希望站上NBA?你又从他们身上看到哪些自己的影子?评论区一起聊,把这股篮球热度烧得更旺。

来源:金钩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