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的“校长开讲”环节,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进行主题为《毋负邦人期》的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的“校长开讲”环节,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进行主题为《毋负邦人期》的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
10月12日晚,在河海大学举行的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与现场6000余名师生一起喊出了这句一代代“河海人”的青春诺言。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和大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此次活动。活动紧扣青春爱国奋斗主题,结合新时代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伟大实践,通过主题演讲、情景演绎、音乐舞蹈、互动分享等多种形式,以网为媒、以水为介,网上网下同上一堂大思政课。
“祖国的需要才是我们的最高志愿”
在活动现场,一部名为《江河赤子》的微戏剧把人们带回到70多年前。
那时,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的严恺还不足30岁,正在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留学。正当自己的研究有了起色、前途看似一片光明时,严恺收到了来自国内的消息: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悍然进攻,宛平城失守。
严恺没有犹豫,毅然回国。严恺回国的行李中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主要是书和图纸,他希望用自己所学,让江河安澜。
百业待兴,水利就是命脉。作为教育家,严恺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利科技人才;作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严恺主持解决了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难题,领导长江口开发整治的科研工作,组织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参与黄河治理、淮河治理、太湖治理,以及葛洲坝、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技术咨询和论证工作。
戏台落幕,灯光复亮,历史被拉回到操场——当《江河赤子》剧中人齐声高呼“海洋强则国强”时,台下几千名河海师生热血沸腾,激昂的呼声回荡在校园上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河海大学校史馆看到这样的史料——1985年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在校庆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稿《祖国在召唤你们》。钱正英在这次讲话中说:“在遍布我国江河湖海的大中小水利建设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河海所培育的人才。”
记者在河海大学听到了很多“听从祖国召唤”的故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是“包分配”的,而因为专业设置原因,河海大学毕业生往往会被分配到边远艰苦地区,在艰苦地区一待几十年,这其实需要巨大的勇气。
该校河川系水工1978级2班团支部在毕业前夕组织了一次“关于如何对待毕业分配问题”的专题讨论会。团支部书记邓东明、支委蔡金良均来自我国西南地区,他们表示,西南地区比较落后,然而,那里蕴藏的水能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我国正在计划全面开发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志愿到那儿去。“有人可能会质疑‘那儿是你们的家乡,这容易做到’。但其实,到西南地区不是我们的唯一志愿,更不是我们的最高志愿。祖国的需要才是我们的最高志愿。”邓东明和蔡金良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说。
这种把祖国的召唤当作自己使命的故事随处可见。
该校航运及海洋工程系1985届学生许传洲在“毕业生情况调查表”中表示:“我是一个学生,也是一名预备党员,是党和国家把我哺育成长起来的。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是我的愿望,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大小是衡量我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我完全听从组织的安排。”当组织决定让他去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到宜昌三峡工程总公司筹备处报到时,他不但愉快地服从分配,而且表示一定要克服困难,好好工作。
水是流动的。河海大学用110年的办学实践,诠释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誓言。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白鹤滩水电站到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到处都可以看到与严恺一样的“水之子”的身影。
坚守是爱国奉献的“硬核密码”
在10月12日的活动现场,有一个让人泪目的场景:现场的大屏幕上,AI技术重新描摹出了5位校友的青春容貌。于是,5位鬓角染霜的重量级水利专家和怀揣报国梦想的年轻时的“自己”相遇了,当“少年”和“白发”的手连接在一起时,几千人同时看见“坚守”两个字如何一笔一画写了十几年、几十年。
郑守仁曾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三峡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三峡工程建设期间,郑守仁在三峡工程坝区一间18平方米的宿舍里一住就是27年,带领团队突破了20多项“世界之最”。郑守仁被人们称为“工地院士”,2017年获得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正是这份坚守成了“硬核密码”,一个个水利技术难关得以在中国水利人的手中被攻克。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同样有一位“坚守者”用40年践行使命,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
都说“水往低处流”,南水北调凭什么让水往高处流?
张建云解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水送过黄河,高程抬升40多米,靠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3级泵站群,就像给长江水搭了13层“电梯”,一路北上。
张建云用40年的时间踏遍了千山万水,亲手参与擘画了“四横三纵”国家水网,他也被称为是南水北调的战略科学家。“青年要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这是他给大学生们的寄语。
不少业内人士评价我国的白鹤滩水电站超牛,可它外表看起来水坝窄窄的,也没有大厂房,它牛在哪儿?
白鹤滩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徐建荣说,“白鹤滩”的“牛”藏在细节里。电站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断裂带附近,“就是在‘地球褶皱’里建工程。依靠精准勘探和独创方案,让工程在高山峡谷里稳稳扎了根。”徐建荣说。另外,电站所在的大山“肚子”里还隐藏着两座各有5个足球场大小的发电厂房,有30层楼高,通道有217公里长。再有,“白鹤滩”有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核心技术和装备都是自主研发。
这么厉害的设计也源自坚守。徐建荣在高山峡谷扎根20多年,被称为“水电珠峰的攻坚者”。
海上风电的大风车看着得有50层楼这么高了,为什么台风都奈何不了它?
“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林毅峰解释,我国在海上风电方面有两大绝技,对于近海海域,我国开发出了“八爪鱼”技术,8根桩牢牢扎到海床底下,再复杂的地质条件也能稳得住。对于深远海区域,我国开发出了“巨型海上漂不倒翁”,浮体依靠浮力支撑着50层楼高的风机漂在大海上,用锚链拽紧在海床上,17级的台风刮不倒、吹不跑。
水是坚韧的。这一特性在水利人身上表现得分外鲜明,因为坚持和坚守让一个又一个“水之子”撑起了祖国建设的“水利脊梁”。
接力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水能容纳万物,流过之处,皆成其形。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沿着江河湖海追随着前辈的脚步成长为榜样的样子。
201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的缪薇,出现在10月12日的活动现场,她告诉师弟师妹们,“治水兴邦”的使命已融入了自己的血脉。
坐在台下聆听的大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与百年前的先辈并无二致。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河海大学2025届毕业生徐富航,主动奔赴雅砻江水电开发一线,他说:“我们在这里倾注的每一分心血,都将凝聚在改造山河的事业里。”
据了解,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河海大学、南京市委网信委、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承办,南京市委网信办、中国青年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人民视频执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支持。
在此次活动之外,水利人的坚守与接力,也在其他领域引发共鸣,更多年轻人沿着“祖国召唤”的方向,在不同赛道践行青春使命,接力棒不仅穿江越海,也跨越群山、驰骋大漠、扎根田野、深入课堂……
9月5日,北京交通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詹天佑学院的赵一帆是11086名新生中的一员。她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所以,她从小就知道做一名“交通人”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份理解,让她有了坚定的选择:“我要以‘知’立心,以‘行’练技,以‘志’践诺,继续新时代的‘交通梦’。”
6月底,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从教出征仪式在珠海校区风雨操场举行,360余名毕业生奔赴中西部13个省(区、市)的153个脱贫县和陆地边境县。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而感动很多人,现在他又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刘秀祥认为,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未来。“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今天就要把孩子培养成那个样子。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
水无常形,却润泽万物。就在这种融入每一天的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中,爱国、奉献等概念具化为身边的一个个榜样,祖国的召唤也因此真切动人。
“祖国召唤我”是永恒的青春命题。当无数个“我”回应召唤、挺身而出,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时,青春华章便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铺陈开来。
正如郑金海所说:“与国家共进,和时代同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