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淮北地区的秋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稳定。2025年入秋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淮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部分区域降水日数超过20天,导致土壤湿度持续饱和,田间出现短时积涝,许多农户未能在传统的寒露节气完成小麦播种
作为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淮北地区的秋种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稳定。2025年入秋以来,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淮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显著偏多,部分区域降水日数超过20天,导致土壤湿度持续饱和,田间出现短时积涝,许多农户未能在传统的寒露节气完成小麦播种。一时间,“寒露没种麦,今年要减产”的担忧在农户中蔓延。然而,从农业科学规律、淮北地区气候特征及生产实践来看,寒露未播并非意味着错失农时,霜降节气恰是补种小麦的关键窗口期,只要落实科学种植管理措施,完全可实现稳产丰产。
一、节气与农时的辩证:霜降种麦的科学依据
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一传统经验需结合具体气候条件与生产实际灵活运用。今年淮北地区的特殊天气导致秋种推迟,而霜降节气的气候特征与小麦生长需求高度契合,为晚播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从温度条件来看,小麦适宜发芽出苗的温度区间为15-20℃,霜降期间淮北地区白天温度仍能稳定维持在这一范围内,夜间低温虽有所下降,但并不会对种子萌发造成实质性影响。据江苏省气象台数据,10月中旬淮北地区最高温度可达23℃,最低温度稳定在13℃以上,这样的温度条件完全能够满足小麦出苗所需的积温要求。小麦播种后出苗需累积110℃-120℃积温,霜降前后播种,仍可利用秋末余温完成出苗,为冬前根系发育积累基础条件。
从品种适配性来看,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品种的适播期本就具有一定弹性。春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涵盖10月20日至31日,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也可延续至10月20日,而霜降节气通常在10月23日前后,恰好处于部分品种的适播区间内。农业生产实践表明,只要品种选择得当,霜降播种的小麦完全能够正常完成冬前生长周期,形成具备抗寒能力的壮苗。
从生产实际来看,“烂种不如迟种”是应对特殊天气的重要经验。今年淮北地区因土壤过湿导致寒露期间无法开展机械耕作,强行播种易造成土壤板结、种子烂芽等问题,反而得不偿失。进入霜降后,随着降水减少,田间湿度逐渐回落,具备了机械作业条件,此时播种能显著提高播种质量与出苗率。
二、晚播不晚产:霜降种麦的核心技术路径
霜降种麦要实现“晚播不减产”,关键在于遵循“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质补晚、以肥补晚”的技术原则,精准落实品种选择、播种管理、施肥调控等关键措施。
(一)品种优化:适配晚播条件的品种选择
晚播小麦面临冬前积温不足的问题,品种选择需优先考虑早熟性、抗逆性与丰产性。应放弃常规冬性品种,转而选用半冬性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这类品种生长周期短、灌浆强度大,能有效适配晚播条件。在淮北地区,淮麦40、淮麦44等品种表现突出,其耐晚播特性显著,且在晚播条件下分蘖成穗率高,丰产潜力大。此外,西农059、新农05等品种因高产稳产、耐迟播的特点,也成为今年霜降种麦的理想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品种选择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土壤条件,避免跨适宜区引种。
(二)播量调控:以密补晚的群体构建策略
晚播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缩短,分蘖能力减弱,难以通过分蘖形成充足群体,必须通过增加播种量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保障亩穗数。农业专家建议,播种期每推迟1天,每亩播种量应增加0.5公斤左右,即“每晚一天加一斤”。以淮北地区常规播量为基准,寒露期间播种量通常为9-12斤/亩,进入霜降后可将播量调整至10-15斤/亩,十月底播种时需将基本苗控制在23-28万/亩,通过主茎成穗弥补分蘖不足的缺陷。但需避免盲目增播,过度密植易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增加倒伏与病虫害风险,播量调整需结合品种分蘖特性与土壤肥力灵活掌握。
(三)播种管理:高质量播种的关键环节把控
晚播小麦对播种质量要求更高,需严格落实“适墒、适深、精整、包衣”等技术要点。土壤墒情管理方面,对仍有积水的地块,需提前开挖内外三沟配套,做好排水降湿;秸秆还田地块要彻底清理地表秸秆,通过深松或旋耕改善土壤结构,避免秸秆阻碍水分分配与种子萌发[__LINK_ICON]。播种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最为适宜,最深不超过4厘米,浅播有利于种子快速吸收热量与水分,实现早出苗、早扎根。播种后需及时镇压,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原则,通过镇压增温保墒,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种子处理环节不可或缺,必须采用含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等成分的药剂包衣,兼顾防治土传病害、地下害虫与促根壮苗多重作用,尤其在土壤湿度偏高的情况下,可添加芸苔素等调节剂,助力苗匀苗壮。
(四)施肥调控:以肥补晚的养分供应方案
长期阴雨天气导致土壤养分随雨水淋溶流失,尤其氮、钾元素损失明显,加之晚播小麦生长周期紧凑,对养分需求更为迫切,必须通过科学施肥弥补养分不足。基肥施用需适当增量化,可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加10%-15%的用量,优先选择土壤亲和性好、利用率高的复合肥,并搭配颗粒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特别要注重磷肥施用,磷肥能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与分蘖增长,提高抗寒能力,每亩可额外增施1000克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土壤养分供应。对于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需适当补充钾肥,满足小麦生长对钾元素的需求,为壮苗形成提供养分支撑。
三、播后管理:晚播小麦丰产的保障措施
霜降播种的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短,苗情相对较弱,必须加强播后精细化管理,为小麦安全越冬与春季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冬前管理的核心是培育壮苗。出苗后需及时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垄区域,选用相同品种浸种催芽后补种,确保群体完整。土壤湿度偏高的地块要注意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当气温降至0℃前,可适时浇好越冬水,浇水后及时划锄保墒,增强小麦抗寒能力,但需避免田间积水导致冻害。病虫草害防治需提前介入,结合土壤墒情开展封闭除草,选用安全性高的除草剂,避免药害发生;同时密切监测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发现病株及时喷施药剂防治。
春季管理需突出“早管快促”。返青期及时追施返青肥,每亩施用尿素5-8公斤,促进麦苗早发快长;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拔节肥,补充养分供应,促进分蘖成穗。春季气温回升快,病虫害易高发,需重点防治蚜虫、麦蜘蛛及白粉病、锈病等,采用“一喷三防”技术综合防控,保障小麦稳健生长。
四、实践印证:晚播小麦丰产的现实例证
农业生产实践早已证明,霜降播种的小麦只要管理得当,完全能够实现高产目标。在山东、河南等与淮北气候相似的小麦产区,近年来多次出现霜降后播种仍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的案例。在淮北地区,2022年部分农户因阴雨延误,于霜降后播种小麦,通过选用弱春性品种、增加播量至15斤/亩、强化播后镇压与春季管理等措施,最终亩产达到1100斤,与适期播种产量基本持平。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农业生产需顺应天时、遵循规律,更需以科学应对变数。今年淮北地区寒露未播小麦并非错失农时,霜降节气正是播种的黄金窗口期。只要广大农户坚定信心,精准落实品种优化、播量调控、精细播种、科学管理等关键措施,抓住晴好天气抢播补种,就能为来年小麦丰产筑牢基础,用科学种植破解天气带来的农时难题。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