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十分钟,热搜从#戚薇脸垮#飙到#戚薇回应#,她直播里一句“轮廓固定我做过,但现在只想自然老”把锅端到自己面前。
巴黎秀场那张“崩图”一出,我朋友圈直接炸锅:这还是戚薇?
不到十分钟,热搜从#戚薇脸垮#飙到#戚薇回应#,她直播里一句“轮廓固定我做过,但现在只想自然老”把锅端到自己面前。
我蹲完整场回放,脑子里先蹦出的不是八卦,是算盘。
5个亿,去年双十一她一个人直播间干出的GMV,明星榜第三,仅次于李佳琦和疯狂小杨哥。
“小7瓶”精华首发2000万秒空,厂家连补货键都没来得及点亮。
流量最无情,也最诚实,脸可以P,数字不会撒谎。
把时间条拉回2006,她还是《我型我秀》里那个短发爆炸的小丫头,唱功不顶尖,却自带冷脸记忆点。
2011《夏家三千金》让她第一次尝到全民爆剧的甜,片酬翻五倍,广告商排队到虹桥机场。
真正升级的是2014,和李承铉把结婚证拍成偶像剧,中韩两地通吃,1+1>2的夫妻档模式被写进营销教材。
2018《北京女子图鉴》再推一把,30+女性焦虑被她演成爽点,商务报价直接对标一线大花。
可红到顶就是悬崖。
2020开始,观众放大镜移到她脸上,苹果肌日抛、下巴越来越尖,弹幕飘过“塑胶脸”三个字。
女明星最怕的不是丑图,是“僵硬”标签,一旦贴上,商务先跑一半。
戚薇团队反应极快:
第一步,把“医美”从禁忌词改成日常词。
今年二月她干脆在直播间开麦:“我做的是轮廓固定,医生劝我别再填,再填就假。
”
一句话,把黑箱变透明,评论区风向立刻从群嘲改“姐真敢”。
第二步,把“脸”的权重下调,把“货”的权重拉高。
她签娇兰亚太代言,登COSMO开季,巴黎时装周坐Chanel前排,外媒夸她“东方冷玫瑰”,刷的是时尚资历,给直播加价。
同时,综艺排得密不透风:
《天赐的声音》和张靓颖合唱《不该》,收视峰值落在她的段落;
《家务优等生》里她训李承铉的片段,8.2亿阅读,把“御夫”变成人设资产;
《浪姐5》路透银灰短发,39岁直接对标30岁姐姐,舞台还没播,商务已先收三千万。
第三步,把“星二代”做成新IP。
7岁Lucky在亲子节目里一句“我妈管钱”冲上热榜,母女同款眼影盘当晚卖空,账号涨粉80万。
观众对小孩天然滤镜,顺带稀释了对她的颜值苛责。
我扒完她全年行程,发现最狠的不是连轴转,而是“话题错峰”:
颜值争议最高温时,她放出直播战报;
直播被质疑数据灌水,她拿娇兰代言挡枪;
外媒好评一出,立刻官宣《浪姐》舞台,热搜永远有下一个,没人顾得上回头骂。
数字也替她说话。
艺恩2023商业价值榜,她排女艺人第9,前面是杨幂、刘亦菲,后面紧追的是白鹿。
品牌方才不关心你下巴尖不尖,他们看“带货转化率”,戚薇过去12个月平均18%,行业均值11%,这就是硬通货。
至于脸,我倒是觉得她这次回应给所有30+女艺人打了个样:
死不承认,观众越扒越狠;
一次性摊牌,反而把讨论从“整没整”升级到“该不该”。
最新微博投票,62%的人站“自然老去更好看”,但同一批人身体很诚实,她推荐的“小7瓶”照样买断货。
说到底,大家骂的不是医美,是“假”;
只要货是真的,脸是真敢认,钱包就愿意买单。
秀场那张图,外媒夸的是“她敢穿”,国内嘲的是“她敢崩”。
可我看到的是:
她早把颜值从资产变成流量入口,再把流量换成真金白银,最后用一句“我整了”把口碑止损。
脸可以垮,账本不能垮,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硬逻辑。
所以,别急着笑她崩图,
能在热搜上摔一跤还顺手捡五亿的人,
下一次出镜,依旧坐在前排,
而镜头,永远先对准有商业价值的那张脸。
来源:魔蝎歆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