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州那家13平方米的小面馆,火得排队两百人时突然关了门,店主张海峰说“等热度下去再开”,这事儿看着怪,其实一点儿不怪。
郑州那家13平方米的小面馆,火得排队两百人时突然关了门,店主张海峰说“等热度下去再开”,这事儿看着怪,其实一点儿不怪。
他为啥关门?
国庆期间有人拍了他透明厨房的视频,一下子火了,每天两百多人排队。
他一个人干了十年,就13平方米的小店,哪扛得住这么多人?
脚肿得走不动道,饭都吃不上,再撑下去身体就垮了。
这不是不想赚钱,是实在没力气应付流量带来的热闹——他本来就不是靠流量活的,十年菜单没涨价,青菜洗三遍,调料价格都写墙上,公开成本,就是图个踏实,让来的人吃得明白。
他为啥要公开成本?
张海峰初中毕业,之前在多地打工,开过夜市摊,见过太多添加剂泛滥的事儿,心里膈应。
他用的面条是本地小作坊的鲜面条,比预制面成本高30%,郑州超60%的饭馆都用预制菜,他偏不用。
一碗面利润不足3块,一个月挣的钱刚够吃饭穿衣,他图啥?
图自己做的面对得起良心,也让吃的人放心。
现在饭馆多的是,但敢把成本亮出来、不用预制菜的有几个?
老顾客说“现在想吃碗踏实面比买房还难”,这话听着夸张,其实是说咱们现在缺的不是好吃的,是敢说实话、干实事的人。
有人出500万让他直播,200万要买他的店,他都拒绝了。
为啥不接?
他要是接了,就得按别人的规矩来:直播要搞噱头,连锁要标准化,添加剂、预制菜可能就得上。
他厌恶这些,所以宁可不赚这个快钱。
现在餐饮圈,2023年小饭馆存活率才19%,都想走“快钱模式”,开店、扩张、融资,最后大多撑不下去。
日本京都有百年夫妻店,就做一道菜,活得好好的,这说明慢着来、踏实做,不一定活不下去,就是得顶住流量的诱惑。
他现在租了郊区的菜地种菜,说“想找回食材本味”。
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他开店的根:面好不好,不在名气大不大,在食材真不真、有没有诚意。
墙上写着“我们能为世界做点啥”,他想做的就是让来吃面的人,吃到一碗不加乱七八糟东西的、实在的面。
有人说他“饥饿营销”,可他十年都这么干,要营销早营销了,何必等十年?
2018年有人举报他卫生不达标,后来证实是恶意的,这说明总有人不相信有人愿意这么实在——现在的人见多了炒作,见不得别人踏实做事,就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
咱们是缺好吃的面,还是缺愿意踏实做事的人?
来源:村夫小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