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服务公司Verisure一出手就是32亿欧元募资,拿下三年来欧洲最大规模IPO,紧接着德国假肢公司Ottobock也以7亿欧元融资,坐稳今年德国最大IPO的宝座。
沉寂多年的欧洲资本市场,最近总算迎来了像样的动静。
安全服务公司Verisure一出手就是32亿欧元募资,拿下三年来欧洲最大规模IPO,紧接着德国假肢公司Ottobock也以7亿欧元融资,坐稳今年德国最大IPO的宝座。
这两“大块头”一亮相,直接打破了市场的沉闷。
要知道,这场景放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自从新冠疫情那波IPO热潮退去后,欧洲股市就像被扎破的气球,企业上市热情一路下滑。
根据Dealogic的数据,今年到现在也就76家公司上市,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地缘政治闹得慌,经济前景看不清,再加上美国关税的烦心事,企业和投资者都攥着钱不敢动,市场冷清得能听到回声。
但现在不一样了,除了Verisure和Ottobock,瑞典数字银行Noba、德国汽车公司Aumovio这些企业也扎堆在欧洲交易所挂牌。
而且后备队伍已经排起来了:德国汽车交易市场Mobile.de打算在法兰克福搞个100亿欧元的大动作,罐头巨头PrincesGroup和英国的Shawbrook贷款机构也瞄准了伦敦市场。
高盛的理查德・科马克说得实在,“我们正在打破僵局”,还说现在“感觉正处于一个周期的正确开端”。
摩根士丹利的马丁・桑尼克罗夫特也跟着点头,说Verisure这种重量级上市,能带动更多优质资产跟进。
这些投行大佬手里握着一堆待上市项目,他们的话可比空泛的预测靠谱多了。
而且高盛团队发现个规律,欧洲IPO通常在美国回暖三个月后跟上,现在美国那边动起来了,欧洲接棒也算顺理成章。
更关键的是,瑞士SMG和瑞典Noba上市首日就涨了,这种“赚钱效应”最能勾着企业和投资者进场。
虽说市场热闹起来了,但说实话,这波复苏能不能长久,心里得打个问号。
欧洲资本市场的老毛病其实没根治,就像人感冒好了但底子还虚着。
最头疼的就是“留不住人”。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这种本土明星,直接跑去美国上市,不就是因为那边给的估值高、市场更深吗?
这几年私募股权公司宁愿把企业攥在手里养着,也不愿推去上市,核心还是估值上不去,投资者兴趣提不起来。
辛辛苦苦培养的“独角兽”跑别人家去,欧洲交易所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再看各个交易所的表现,差距也挺明显。今年以来瑞典纳斯达克融资67亿美元,而法兰克福和瑞士SIX都是12亿美元。
这说明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士这些有扎实本土投资者基础的地方,抗风险能力就是强。
好在德意志银行的StephaneGruffat提到个好消息,现在投资活动开始往英国、德国、西班牙扩散,散户也重新回来了。
散户的热情可是市场的“晴雨表”,他们愿意掏钱,说明对市场多少有点信心了。
但政策制定者的压力一点没小。喊口号让企业留在欧洲没用,得拿出真东西。
美国市场不光估值高,流动性好、投资者多、退出机制灵活,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
欧洲要想抢回来,监管得更高效,市场得更有深度,投资者群体也得好好培育,哪一样都不能偷懒。
还有个隐藏的“定时炸弹”:已上市企业的后续表现。
要是这些公司股价能稳住甚至上涨,自然能吸引更多人来;可要是跌了甚至破发,那市场窗口可能很快就关上了。
高盛策略师强调“持续的优异表现”是关键,这话太对了,投资者可不傻,只有真赚到钱,才会接着玩下去。
现在这波小高潮确实是个好开始,但欧洲IPO要彻底翻身,光靠几个热门项目可不够。
得真正留住优质企业,培养出成熟的投资者群体,这些都得花时间下功夫。
资本市场只认真金白银,故事讲得再好听,没有实打实的回报,终究还是留不住人。
来源:米老鼠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