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牺牲31年后,妻子与4个孩子终于团聚,五人相拥,泪流十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22:35 1

摘要: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播出,让我党“密使一号”吴石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1950年,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湾被国民党枪决,吴石的妻子和两个子女在台湾也接连遭受厄运。而当时,吴石在大陆还有两个子女。这一家5口分隔两岸,直到1981年,也就是吴石牺牲31年后才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播出,让我党“密使一号”吴石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1950年,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在台湾被国民党枪决,吴石的妻子和两个子女在台湾也接连遭受厄运。而当时,吴石在大陆还有两个子女。这一家5口分隔两岸,直到1981年,也就是吴石牺牲31年后才得以团聚。其中故事,辗转跌宕,读起来让人潸然泪下。

吴石,原名吴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县人(今福建福州市仓山区)。1984年(清朝光绪二十年),吴石生于清朝末年的一户读书人家,其父名叫吴国琬,是清朝末年的举人。根据吴石族人的回忆,吴国琬是个“儒者”,他在当地公学教书,治学严谨,但却清贫自守,不求闻达。吴石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他自幼受父亲教诲,做事一丝不苟,对待学习非常刻苦。

吴石8岁时到公学读书,课业一直名列前茅。1911年,武昌起义后,吴石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决定参加北伐学生军。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他的人生开始和军旅挂钩。1913年,吴石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正是如此,他结识了很多后来在国民党高层任职的校友。

由于吴石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毕业,所以,他和白崇禧是同期学员,而陈诚(第八期)、周至柔(第八期)、顾祝同(第六期)等人都是吴石的学弟。

后来,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吴石深感不安,他决定赴日留学,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4年。这也是为何吴石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的原因,同时,他还兼修英语,可谓品学兼优。

1934年,吴石被召回国内,在参谋本部工作,他当时主要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他利用自己毕生所学,积极搜集情报,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武汉会战前夕,蒋介石多次召见吴石,向吴石咨询军务。吴石虽是军人,但满腹才学,侃侃而谈,有“儒将”之风,这给蒋介石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他日后能进入国防部高层埋下了伏笔。

在参谋本部工作期间,吴石和一位故友吴仲禧重逢了,后者担任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二人经常一起聊天。在和吴仲禧的交流中,吴石表现出了他多年的苦闷,因为他目睹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后来,吴石阅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还曾在武汉听过周恩来的演讲。吴石认为,国民党的做法是没有出路的,共产党的路线才能救中国。

1940年,经白崇禧的推荐,吴石担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1944年,桂系势力在湖南、广西奋力抗日,由于蒋介石和桂系不和,吴石多次致电中央军求援,后者都置之不理,导致吴石所在的桂系军团溃败。看着满目疮痍的国土,和在炮火中逃难的同胞,吴石义愤填膺,书生意气的他,甚至喊出了“党国不亡,天理难容”的话。

随后,吴石愤而辞职。由于吴石的特殊言论,此后两年,没有人再敢让吴石担任实权要职,吴氏只能屈居为国防部史政局局长。

日本投降后,吴石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共产主义,1947年,经过辛亥革命元老何遂的介绍,吴石认识了一位关键人物,此人就是中共华东局书记刘晓。至此,吴石和共产党建立了秘密联系。此后,他多次向共产党传递情报。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南京眼看守不住,蒋介石命陈诚将南京的500多箱军机档案运往台湾,以防落入解放军之手。这个时候,即将担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的吴石站了出来,他建议将这些档案先暂存福州,理由是福州“进则返京容易,退则转台便捷”,换句话说,若南京能守住,档案运回去则比较近。若南京真守不住,再运往台湾也不迟。

由于当时国民党的军事运输非常紧张,吴石的这个建议正中陈诚等人的下怀,所以后者采纳了吴石的建议。后来福州解放,这批档案全部被解放军缴获,为解放军破获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敌对势力立下大功。

1949年7月,吴石被任命为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当时正值福州解放之际,吴石完全可以留在福州等待解放,但他认为自己为人民做的事情还是太少,决定利用职务之便,到台湾继续为解放军提供有利的情报。这便是《沉默的荣耀》讲述的故事。

吴石和妻子王碧奎是同乡,经家人介绍成婚。二人夫妻恩爱,先后生育8个孩子(6男2女),可惜最后只成活了4个孩子,其中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次女吴学成,幼子吴健成。吴石赴台时,时间紧急,他的长子长女还在外地,身边只有15岁的吴学成和6岁的吴建成,因此,他去台北时,只带着妻子王碧奎,以及学成、健成姐弟。而韶成和兰成则留在了大陆。

在那个年代,分隔两地的又岂止这一家6口,万千中华儿女都希望尽快解放台湾,好举国团聚。

吴石到达台湾后,代号是“密使一号”,他通过联络员朱枫先后向大陆传递了《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舟山群岛以及大小金门火力配备图等重要情报,甚至还有几份绝密情报是毛泽东、周恩来亲自过目的,毛泽东特地感慨说:“一定要给‘密使一号’记上一功哟!”

遗憾的是,吴石在台湾只“潜伏”了一年,便被叛徒蔡孝乾(老郑)供出。由于吴石毕竟是“国防部次长”,台湾保密局如果没有实证,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保密局专案组组长谷正文打算从吴石的妻子王碧奎处着手,王碧奎毕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面对保密局的诱供,无意中提供了一些线索,最终吴石被逮捕、定罪。

在博史君看来,吴石的暴露,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国民党溃败到台湾后,蒋介石加强了谍报方面的控制,台湾“白色恐怖”让当地百姓战战兢兢,加之台湾和大陆有海峡相隔,情报的传递与任务的指挥都不如大陆方便,这为吴石的“潜伏”增加了阻力。

第二,当时台湾地下党对形势过于乐观,甚至有较大的失误。他们主观地认为解放台湾的日程已经近在咫尺,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存在了轻敌的行为。

第三,吴石是国民党高层军官,并不是职业的“特工”。比如他在给朱枫办理《特别通行证》的书面材料并没有及时销毁,给自己留下了大麻烦。我们不能苛责吴石“不专业”,但这种疏漏也是他被捕的原因之一。

吴石在狱中遭到了3个多月严酷的拷打,甚至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他始终没有松口。在临死之前,他写下了两千多字的遗书,在遗书中,他无愧于祖国和人民,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充满愧疚和担心。

吴石特别提到自己的小儿子吴健成,说健成到了春天就能入学了,可惜他不能亲眼看到儿子入学。其中一句是:“不知父子尚有见面之日否?思之不禁泪涔涔下矣。”

需要说明的是,吴石在被逮捕前,曾几次打电话给上司、学弟、时任“国防部长”的周至柔,周至柔都(故意)没接电话。吴石就义后,他的妻子王碧奎被关押,16岁的吴学成带着6岁的弟弟吴健成流落街头,虽然吴石的旧部众多,但无人敢收留这对姐弟。这段岁月,成了姐弟俩一生无法抹平的伤痛。

为了养活弟弟,吴学成被迫辍学,靠着缝补衣服和修皮鞋生活,她坚持让弟弟上学。吴石就义后,他的妻子王碧奎经吴石的友人相救出狱,王碧奎带着儿女艰难度日,吴学成20岁就嫁人,吴健成则发奋读书。

1977年,吴健成从台湾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3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将母亲王碧奎接到美国定居(吴学成已有家庭,无意赴美)。

因为“共谍”父亲的原因,吴学成和吴健成历经人间疾苦。而远在大陆的吴韶成和吴兰成也过得不易。吴石就义后,由于他身份特殊,他发展的一些线人还需要组织保护,所以大陆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开吴石的身份。如此一来,吴韶成和吴兰成就成了“国民党军官子女”。

吴韶成就读于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郑州(河南冶金局)工作,他本已入党,但由于父亲的原因,导致他被审查,党籍也未被恢复。吴兰成在上海学医,毕业后做了儿科医生,后被分配到内蒙古的牙克石林场。在“文革”期间,大陆的这对兄妹也承受着时代的误解。

1972年,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罗长青(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以“密件”的形式向吴韶成、吴兰成兄妹所在的单位作出解释,这对兄妹从此被视作烈士子女。至此,兄妹俩的工作环境和际遇方才有所好转。次年,罗长青将烈士证书和650元抚恤金补发给了吴韶成兄妹,兄妹二人随即将这些上交党费。

1981年,就在王碧奎赴美定居的第二年,他们一家五口终于团聚了。原来,当年吴韶成携妹随中国冶金代表团访问美国,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兄妹俩找到了三十多年未谋面的母亲王碧奎和幼弟吴健成,而远在台湾的吴学成得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飞到美国。这是在吴石牺牲31年后,他的妻子儿女们首次团聚。

历经风霜,家人相聚,五人相拥,泪流十行。

长子吴韶成见到母亲的那一刹那,声音完全哽咽,只知长跪在母亲面前,泣不成声。而母亲王碧奎骤然见到长子长女,泪眼模糊,涕泗横流之际仍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回忆往昔,吴学成哭着对大哥诉说自己在台北的不易,吴韶成则拼命安慰母亲和弟妹。这一刻,家人重逢,万千悲喜转化成亲情和理解。

1993年,王碧奎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0岁,遗骸被长子吴韶成带回大陆。

次年,吴学成回到台北,将父亲吴石的骨灰带回大陆。吴石夫妇二人被合葬于北京郊外的福田公墓。

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成并开放,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四人的雕像面向东方,昂首屹立。在雕像旁边的花岗岩上,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来源:博史通今一点号

相关推荐